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從“一個雞蛋”到“熱湯熱飯”
寧夏教育民生扶貧采訪見聞之一
為迎接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日前,教育部新聞辦組織中央部分媒體赴全國各地,采訪報道近年來在教育領域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5月8日,記者跟隨由教育部新聞辦主任續梅率領的采訪團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并圍繞教育民生扶貧主題展開采訪報道。
中午12點,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甘溝小學的下課鈴聲準時響起。下了課的孩子們飛快地收拾好書本,拿出餐具,直奔學校的食堂。食堂門口,已經有排好隊的班級,開始等待用餐。
寬敞明亮的食堂里,一排排桌椅整齊地擺放著。若干個裝滿飯菜的不銹鋼容器,被按照不同年級擺放在餐桌旁。學生們排隊進入餐廳后,有餐廳工作人員依次給孩子手中的飯盒里盛上兩個熱菜、一大勺白米飯和一碗熱湯。
按照食堂墻上公示的主輔食標準,這頓午餐的主食是米飯,兩個熱菜分別是熱牛肉炒粉條和清炒土豆絲,還有一個青菜湯。“學校的飯菜很好吃,每天都有肉。而且不夠吃的話還可以加,我吃得很飽。”學校4年級的學生馬瑩瑩說。除了學生,在食堂里和他們一起吃飯的,還有學校的老師。近年來,為了給教師提供方便,寧夏政府設置了“陪餐”制度,讓老師和學生一起享受免費午餐,使他們能夠安心教學。
食堂入口處,一個實時顯示食堂內部各個操作間的大屏幕分外顯眼。“從原材料的儲存到飯菜擺上餐桌,整個過程學生和家長都隨時可以在這個屏幕中看到,大家都放心。”校長何萬里介紹說,學校一直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食堂工作人員招聘之前先要進行體檢辦健康證,沒有傳染病才能進入食堂工作。食物配送來以后,工作人員會進行全面的驗收,包括它的質量、數量,只有合格以后才能計量入庫、入賬。“只有食品安全做好了,才能保證學生吃得營養,吃得健康。”
如今學生對飯菜的滿意、食堂管理規范,這都得益于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2011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工作在寧夏率先試點,在經歷了營養早餐工程、免費午餐工程、營養改善計劃三個階段后,寧夏的農村孩子們從此告別了“饃饃開水”午餐,吃上了熱乎營養的飯菜。6年來,因為實現了營養餐食品安全和資金運行的“零事故”,寧夏的這一成功經驗被稱為“寧夏模式”,由教育部面向全國推廣。
從最初早餐的“一個雞蛋”,到現在的中午“熱湯熱飯”,目前,寧夏已在11個縣區施行了營養改善計劃。在具體實施中,則立足做好兩個加法:一是國家試點加地方試點,覆蓋群體更大;二是早餐加午餐,營養更豐富。具體實施標準為每天5.6元,其中早餐一個雞蛋0.6元,午餐5元,比國家的4元標準高出1.6元,超出部分和地方試點資金全部由自治區承擔,每年需1.2億元;受益學生近25.6萬人,其中國家試點16.1萬,地方試點9.5萬。
在固原市隆德縣張程鄉中心小學,無論是寄宿的學生還是走讀的孩子,也都同樣能享受到營養的早餐和熱騰騰的午餐。“我家是低保家庭,沒想到國家不僅解決了孩子上學的學費和住宿費問題,連營養餐也管了。”學生家長楊俊發說,家里早上經常來不及做飯,孩子總是不吃早飯就出門了。即使帶了吃的,因為家里條件不好,也只能帶個饃饃,連熱水都喝不上。營養餐實施以后,孩子每天都能規律地在學校吃飯,不僅精神狀態明顯好多了,身體比以前結實了,感冒也明顯減少,而且家里還省去了很多開支。
作為家長,楊俊發看到了孩子身上發生的切切實實的變化,而來自寧夏醫科大學和自治區衛計委的檢測數據也顯示: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幾年里,實施范圍內國家試點縣學生平均身高增加了0.8厘米,營養不良率由4.7%降低到3.9%,貧血患病率由8.6%降低到7.6%,體重正常率由42%提高到43.9%。從監測數據來看,營養改善計劃工作已經成為寧夏教育領域在全國的一張“名片”。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個從農田到餐桌的系統工程,其不僅使農村孩子的健康水平逐年提高,體質得到了改善,還助推了精準脫貧。寧夏教育廳廳長郭虎介紹說,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11個縣(區)是寧夏實現精準脫貧的主戰場。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使得膳食資金流向市場,對于繁榮市場經濟、帶動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還為當地群眾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提高了困難地區群眾的收入。“最重要的是,每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每年每人可因此為家庭減輕負擔1120元。孩子中午不回家吃飯,還可以讓家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和務工創收,對助推精準脫貧起到了積極作用。”
編輯:梁霄
關鍵詞:雞蛋 熱湯 熱飯 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