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舌尖上的端午”莫忘“心尖上的家國”
眼下,隨著端午節的臨近,市場上的“粽味”也變得越來越濃厚。5月24日,記者走訪市區各大超市發現,作為端午節的節令食品,粽子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黃金銷售期。據記者了解,相比往年,今年粽子的種類更加豐富,各種餡料的粽子層出不窮,創意不斷。受糯米、白糖、蜜豆等原材料上漲的影響,今年粽子的價格也較往年略高。(5月25日《蘭州晨報》)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過去,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家人圍在一起包粽子的場景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到超市里買粽子,這些琳瑯滿目、各具風味的粽子,同樣可以滿足人們舌尖上的欲望。
然而,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法定假日。在這三天的假期里,除了其樂融融品味舌尖上的粽子,還是安排一次短途游,抑或參加龍舟賽、帶孩子游園等活動外,我們是否還記得端午節的設立初衷?能否知道包粽子、賽龍舟等習俗背后的意義?
端午節的來源,有很多“傳說”,紀念屈原是最廣泛、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它寄托著人們豐富的文化情感、濃厚的家國情懷,正所謂“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屈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離騷》《天問》等許多千古不朽的詩篇;同時,他還是一位偉大的士大夫,“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又不忍故國覆滅,因此被迫懷沙自沉,殉身水底,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勇于擔當而毫不妥協的完美主義人格,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國人。
端午節,也有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之說。“勝日銜杯罷,輕舟解纜初;盡傳迎伍君,不比吊三閭。”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后,其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忠誠是伍子胥的價值核心。還有人說,過端午節不能忘了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尋找,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如今,浙江一些地方將其作為道德典范,賦予了其孝文化的嶄新內涵。
節日是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載體,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如果我們對這些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歷史文化全然無知,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以吃喝玩樂來代替節日的過法,就難免會讓節日的意義淡化,甚至會陷入過節“沒勁”的感嘆。舌尖上的端午,既包含著家的味道,也蘊含著國的情懷,我們不僅需要舌尖上的滿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充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粽子 端午節 舌尖上的端午 莫忘 心尖上的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