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光明網評:“女德”的分貝怎么越來越高?
光明網評論員:今年是2017年,大約100年前,新文化運動正聲勢浩大的展開。領袖人物之一胡適有一個“新三從四德”的笑談:“三從”即“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話要盲從”,“四德”是“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舍得”。
想不到100年后,“女德”的聲勢又漸漸高漲,尤其近日一位名叫丁璇的女士在九江學院的開的一次講座,其中“女人衣著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妝就是貞操”“被家暴了一定要忍,因為總挨揍的人身體好”等言論引發舉國驚駭。而日前,丁璇女士在風波之后又接受了采訪,稱這么做是為了她們好”,“三從四德沒有禁錮女人,都是教女人怎么才能做一個好女人”。
丁璇女士的理論漏洞似乎不言自明,這是早在100年前,胡適那一輩人討論的話題。性別平等是現代社會賴以存在的、毋庸探討的前提性共識。現實里沒有穿越劇,“三從四德”若可以再現,那“茹毛飲血”的傳統是不是也要復活呢?
道理似乎顯而易見,然而“女德”的分貝卻很高。丁璇女士本人認為“這么做是為她們好”;九江學院回應“當天的講座并沒有任何不妥言論”;而在諸多網站留言、社交平臺里,依然不乏叫好、支持者。更不能否認的是,類似“女德”之類的培訓,早就悄悄鋪開,丁璇女士本人就“曾應國外及國內各級工會與婦聯組織邀請,巡回演講200余場”。只不過,之前還是暗藏于民間,這次卻堂而皇之的走進大學;丁璇女士敢于直面抨擊的勇氣,并非人人具備,然而,“女德”的一套說辭,或許正是不少人心中“緩和家庭矛盾”“促進社會穩定”的靈丹妙藥。
與其說丁璇女士的理論根源來源于“歷史”,倒不如說是“現在”,或者說,“現在”也并沒有完全從“歷史”中脫離出來。“女德”看似可氣,卻也不乏可憐之處。瀏覽一下新聞,大致可以知道滋養“女德”的土壤:一些企業為規避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禁區,將“限男性”寫成“限nan性”;2016年,根據北京市三中院的調研,由于取證難等因素,法院認定構成家暴的案件僅為涉家暴案件總量的10.3%;濟南一女童被男老師猥褻數次,該實習老師只被拘留15天……
新聞是社會土壤酸堿度的試紙。在此大環境下,“女德”也不過是一種女性自保的生存邏輯。面臨著職場的天然劣勢,只好通過身體的博弈,“貞操”的附加值,以嫁娶來換境遇的改善;在家暴取證難、維權難的困境中,“忍一時風平浪靜”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在性騷擾被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時候,穿得密不透風看似也是一種自我防衛……
如此相映襯,所謂“女德”,是否還會覺得如此聳人聽聞?這不過是與“改變環境太難,就改變心情”這類雞湯邏輯同構的一套“女性生存指南”。在土壤不變的情況下,“女德”即便屢遭批判,聲勢卻不見消弭;聲勢浩大的批判,看似可以砍掉其枝葉,但不妨礙其根須向土壤深處扎根蔓延。
所以,當丁璇女士身為一個女性,說出“這是為她們好”的時候,或許她是真誠的:在種種“不好”面前,有個“好心態”,也不失為一種“好”。如果全社會,在撻伐丁璇女士及其“女德”時義憤填膺,在面對女性面臨的具體困境時冷漠不語,在面對一個個具體個例時沒有較真的耐心,“女德”的分貝能不越來越高嗎?
我們需要批判“女德”的義憤,更需要“改變環境再難,也要去改變”的勇氣。
編輯:梁霄
關鍵詞:光明網評 分貝 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