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的“七一”講話當中,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稱,文化自信的“補齊”使得其他三個自信有了更堅實的前提和基礎。
人民政協對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問題的關注始終保持著熱度,十二屆政協以來圍繞堅定文化自信的議政建言更是十分踴躍。23日,全國政協召開“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協商會,30位委員和地方代表、專家學者和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負責同志與委員坦誠交流,共同為夯實文化自信建言。
如何才能自信起來?文化自信的信心源自哪里?怎么做才能讓我們更加自信?這是會上著重探討的
三個問題。
唯有文化自覺方能自立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有堅定信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不知己。
“如果不知道我們的文化好在哪兒、怎么好,心里又哪來的真信和自信呢?充其量只會是口頭上說信,或半信不信,或跟著風信,或附庸風雅地信,或‘變色龍’式的信,只要碰上具體事難免露餡”。全國政協委員翟惠生提出,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文化自知自覺的前提之上。
唯有建立在自覺基礎上的自信,才是最堅定、最可靠、最持久的自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曹育民辯證地分析,“文化自覺既要有對本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深度認同、自覺傳承、反思創新的‘自知之明’;也要對世界發展大潮流大趨勢準確把握,對外來優秀文化有選擇消化吸收的‘知人之明’?!?/p>
風云詭譎、坎坷苦難的中國近代史,帶給中國人的是腰板越來越彎塌的沉重記憶,這一時期也正是中華民族開始喪失文化自信的肇始———從盲目尊大的天朝上國跌落到外邦肆意羞辱的半殖民地,滋生了兩種迥然相反卻都可判做“不自信”的扭曲文化心理,一種是妄自尊大,一種是妄自菲薄。
專題協商會上,曹育民分析了這種在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負的扯裂之中,文化自信逐漸喪失的過程,“厚古薄今、泥古復古、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這些不正常的文化心理長期侵蝕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即便經濟發展起來了、社會肌體強壯起來了、綜合國力已躍居世界前列,種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仍舊隱隱約約地存在著?!?/p>
拯救文化脊梁的塌陷,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副主任楊勝群認為唯有兩味良藥可醫———一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基于實踐經驗選擇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另一味則是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產生的深厚優秀傳統文化。
“客觀科學禮敬地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好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傳承發展儒家思想、繼承和創新、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等重大關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會上這樣闡釋他對增強文化自信的理解。廣大政協委員對這一“中西醫結合”標本兼治喚醒文化自覺的良方交口稱贊。
自信源自偉大實踐的直接經驗
自信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沒有根據的自信只能是井底蛙鳴和夜郎徒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必然要從根源上探求腰桿挺起來的支撐何在,杜絕盲目自信,才能給世界講出有說服力的中國故事。
專題協商會上,樊錦詩委員和單霽翔委員分別講述了敦煌故事和故宮故事,說明了文化自信的根在我們五千年亙古綿延的燦爛文明上,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瑰寶被全世界認可尊崇,創造出了驚艷世界偉大文明的民族自然可以文化自信滿滿。
王興東委員、于海委員提出信心之源來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積貧積弱到國富民強的革命建設改革史。“共產黨辛勞為民族,一心救中國”的卓絕奮斗,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歌詞唱成真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彰顯出勢不可擋的鋼鐵力量;“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展現了中華兒女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認為信心來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發生經濟發展奇跡,“把改革開放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告訴世界,講給年輕人,有助于他們了解改革開放逐步推進的過程,有助于他們對中國道路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p>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原書記處書記李濱生認為,信心來自以鐵人王進喜、新世紀勞模許振超為代表的大國工匠們為建設、改革事業舍身奉獻的精神,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實踐是各類文藝作品創作的絕佳素材,也是體現中國人“精氣神”的最好范本。
來自香港、澳門的盧文端、劉雅煌委員認為信心來自“一國兩制”從偉大構想到成功實踐體現出的中國智慧和高超思維,一方面要立足港澳東西交融的特色求聲高振遠,一方面要把港澳本身的故事講給世界。
來自廣西、新疆的陳際瓦委員和雪克來提·扎克爾主席認為,信心來自黨的民族政策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的和諧發展、滄桑巨變,這里面蘊藏的故事要生動鮮活地講給“一帶一路”沿線的兄弟民族聽,講給世界一個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故事。
委員們一致認為,文化自信的源泉來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大國崛起”、實踐偉大復興百年夢想的每個細節。根植于燦爛文明、淬火于輝煌歷程,蘊含在光榮過往,誕生于偉大實踐的一系列直接經驗凝練成千百萬個故事,強大的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教以立人以文化人
文化自信的表情是真誠微笑
文化自信是真實的,也是真誠的。自信由“知”到“行”、知行合一的全過程中,真誠的搜集、整合、傳播、弘揚文化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使有力量的文化自信深植于內心、自覺于行動,教育是最鮮活力量?!比珖f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馬德秀提出,幫助青年一代樹立文化自信、要因“勢”而新,以新媒介、新手段,提升文化育人親和力、針對性,要把真誠的一面展現給年輕人?!白審V大青年通過互動性、即時性極強的互聯網,以自己的話語體系正面發聲,傳播網上主旋律,自覺成為中國故事最鮮活的講述者和最積極的書寫者,唱響青年一代堅定文化自信的最強音?!?/p>
文化自信是生動的、鮮活的,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用講故事的方式傳播文化,才能讓文化內涵更好地“入腦入心”。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肩負著運用形象的藝術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際、真誠地闡述思想,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光榮使命。
“用生動形象和充滿趣味的故事,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評書人的責任與擔當?!比珖f委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蘭芳回憶起當年說評書《岳飛傳》、《楊家將》的時候,對傳統評書進行了一些改革:內容上,通過刪、改、補、遺,保留精華內容的同時,加強了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和生活化,突出了岳飛、楊家將等精忠報國的愛國思想和英雄作為;形式上,脫下了長衫旗袍,撤掉了書桌,擴大了表演場地,更便于與觀眾聽眾的互動和交流。
無獨有偶,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員張國立新近參加了一檔以朗讀紅色家書、烈士遺書的互聯網節目,吸引眾多網友點擊瀏覽,其中75%的觀眾是29歲以下的青年。這說明,紅色文化經過精心的打磨和包裝,同樣擁有著驚人的文化營養,同樣會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和歡迎。
如果用一種表情來刻畫文化自信,最恰當的莫過于微笑,譬如高棉文化的模樣是“吳哥的微笑”,歐洲文化的表情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古埃及文化的象征則是“斯芬克斯的微笑”。
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帶來了一個微笑的故事。———2016年,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參觀中國雕塑院時說:“從孔子臉上的道道皺紋,我看到了中國歷史的悠久,從他的微笑,我感到這個民族的寧靜而致遠。”
中國的文化自信,應當就是這樣一種溫文爾雅、充滿友愛,向世界傳遞著溫度與和氣的微笑,這種微笑只有挺直了脊梁才能發出,不卑不亢、活潑自然。這種微笑屬于軒轅黃帝,屬于圣人孔子,更屬于千百年來樸實耕耘、樂于奉獻的一代代黃皮膚、黑頭發的勞動者、革命者、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