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把“泥娃娃”變成“金娃娃”
胡新明這個名字人們也許并不熟悉,但他的作品卻是家喻戶曉。
今年春晚吉祥物———鳳翔泥塑“鳳尾雞”正是由他創作的。
“鳳尾雞被設計成央視春晚的logo,讓我感到無比激動!”作為受邀嘉賓,胡新明亮相中央電視臺2017年元宵晚會。作為鳳翔泥塑的傳承人,胡新明為老祖先留下的這門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絕技感到驕傲;為鳳翔泥塑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驕傲;也為父老鄉親們的智慧感到驕傲。
泥塑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種形象。鳳翔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是先秦故都雍州所在地,鳳翔泥塑最早只是逢年過節藝人們走村串戶賣給孩子們的“耍貨”,也有祈求平安、祭祀、鎮宅等功用,由藝人們走村串鄉、廟會擺攤銷售。傳說其始于先秦時期,是至今我國保存最古老、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之一。2006年6月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現在鳳翔泥塑的產地主要集中在縣城東南的城關鎮六營村,今年52歲的胡新明就出生于此。熱愛美術的他從小隨父母學習傳統泥塑工藝,在年齡尚小時就創造出了有自身風格的作品。1985年,年僅19歲的胡新明有幸作為民間藝人代表,赴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友好訪問。而就是這次訪問讓胡新明對祖傳的手藝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幾分錢的泥塑賣50美元,一毛錢的泥塑賣100美元。老祖先留下的手藝在國外人眼里就像寶貝一樣,我從此認定鳳翔泥塑不是個泥娃娃,它是個金娃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鳳翔泥塑的“黃金時代”。隨著改革開放,各地的民間民俗文化開始復蘇,當時的六營村幾百戶人家都在從事泥塑生活。但是很快,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泥塑的市場急劇減少,藝人們紛紛停止了生產或者轉行,因為“出去打工賺錢更快”。
1996年,在外打了幾年工的胡新明回到了家鄉,他的心中始終有一份自信,“泥塑是金娃娃。”通過認真研究,他認為鳳翔泥塑陷入低谷有自身的原因,那就是造型樣式較少、極易破損、包裝太過簡易。
傳承離不開創新。胡新明從西安古城墻中得到啟示,嘗試在原泥料中加入糯米、桃膠等材料,使泥塑結實耐用,不易破碎,研制出了“摔不爛泥塑”生產工藝;創作了斗牛、平安馬等20多個新品種。鳳翔泥塑這門古老的手藝在胡深、胡新明等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迎來了新的春天,泥塑作品《馬》、《羊》、《豬》先后被選為生肖郵票圖案。2009年,胡新明的泥塑作品《座虎》榮獲中國民間文化最高獎———山花獎。
目前六營村從事泥塑生產的有60多戶,年產10萬件,產值達1000余萬元。談及未來,胡新明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后繼乏人。“現在從事泥塑的都是5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向往著外面的世界,難以坐下來忍受這份寂寞。保護比較被動。”他說,盡管在一些大學開設了培訓班,設立了工作站,但目前還沒有哪位大學生就未來愿意從事這項事業給出一個肯定的回答。
“在市場大潮的沖擊和工業文明的同化下,民間工藝美術生存堪憂。”作為寶雞市政協委員,胡新明在今年的市政協全會上表達了對于發展民間工藝美術的思考。他認為政府扶持力度不夠,藝人們對市場經營不甚了解,創作的產品層次低、社會認知度差是限制民間工藝美術發展的主要問題。他建議,要通過特色、創意,形成品牌優勢;通過“公司+農戶”的生產方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著名藝人的作用;要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為工藝美術發展找到一條長盛不衰的發展道路。“真正把民間工藝美術打造成一張精美的文化名片。”
編輯:楊嵐
關鍵詞:泥塑 把“泥娃娃”變成“金娃娃” 鳳尾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