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專業增減要符合教育規律
中山大學日前對本科專業進行調整“瘦身”,包括開辦16年之久的社會工作專業在內的18個本科專業被調整或暫停招生,加上去年已調整或暫停的21個專業,兩年內中山大學減少39個專業,幅度之大,數量之多,在國內高校罕見。
專業,是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學科建設的基礎。一個合理的專業由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人員等構成。其中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專門人才。長期以來,在社會公眾的印象中,一所大學的學科與專業,往往以多取勝,多多益善。中山大學逆向而行的用意何在?校長羅俊稱,是為了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解決專業總量過大,調整專業設置是當務之急,必須“大幅的縮減,相近的專業一定要整合”,爭取從現有的125個,減到80個以內。
專業的設立應有理有據。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顯示,“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應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數量與質量,近期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特殊與一般的關系……”這些要求看似具體而明確,但實施起來可能不易把握。
在操作層面,隨著大學擴招,我們一度出現過“大干快上”的局面。一些高校眼高手低,沒有客觀準確地考量自己是否具備開設某一專業的條件,僅僅為了招生規模和經濟效益,“拍腦袋”設置的專業,帶來的后遺癥很多;有的高校看到某行業和領域熱門,高估其市場前景和社會發展,設置了看似熱門而前景黯淡的專業,學生畢業即失業。正如羅俊校長坦言,有的專業不是為學生而設,因教授而設,有的專業缺乏學科支撐,這顯然與通識教育、大類培養的理念南轅北轍。
專業取舍應審時度勢。專業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根據變化了的實際及時調整甚至撤銷,是必須的。專業調整在國外大學非常普遍,尤其是應用技術型大學,他們的自主權很大,專業調整非常靈活。高校根據社會需求,可能新開設牙齒矯正、農作物培育等實用專業。另外,他們非常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比如財務專業,他們不僅教財務、經濟、統計方面的課程,還可能加入互聯網、智能制造方面的課程,有助于學生和企業設置的崗位的無縫對接。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專業的指揮棒作用,有利于人才培養的高質量和多樣化。
專業設置“關停并轉”,應該不算小賬算大賬,一心向著學生的成長成才,體現對高教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高度尊重。另一方面,這也用足了被賦予的辦學自主權,更彰顯了一種辦學的理性自覺和高水平大學恪守的社會責任,將有利于實現真正的向教育回歸,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朝著內涵發展和特色化發展,避免千校一面和求大求全。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專業 教育 規律 調整 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