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一帶一路”上的教育故事

2017年05月17日 10:50 | 作者:解艷華 張惠娟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外籍留學生在北京理工大學上課

外籍留學生在北京理工大學上課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提出,要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提升合作辦學水平。

背景:

推進“一帶一路”,教育都做了啥?

5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時提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之本,在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劑、催化劑和潤滑劑的功能,又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屬性,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教育積極行動,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重點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強化務實合作,加大推進力度,促進民心相通,不斷為“一帶一路”建設厚植民意根基。

田學軍提到,在國際上,中國教育主動對接沿線國家需求,著重推進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進語言互通,為民心相通架設橋梁。僅2016年國家就公派了42個非通用語種的1036人出國學習培訓,填補了9個國內空白語種;支持北外等高校開齊外語專業,實現外語專業設置全覆蓋;同時,接受了17萬人來華學習漢語,在沿線國家共有46萬人通過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學習漢語。二是大力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為民心相通培育使者。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承諾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獎學金新生名額;截至2016年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留學生就達20多萬;國家支持中國學生到沿線國家留學,2012年以來,我國共有35萬多人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僅2016年,就有7.5萬人,比2012年增長了38.6%。三是全面拓展與深化教育人文交流,為民心相通系牢紐帶。發揮了包括中俄、中印尼在內的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引領作用,共商共建共享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教育部長圓桌會議、大學校長論壇等重要平臺,打造了一批教育人文交流品牌活動,例如“中國-東盟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升級版”項目等。

在國內,創造性采用省部簽約共建方式,引領與推動14個簽約省份在三個方面著力,即在發揮區位優勢深耕周邊國家人文交流,發揮資源優勢專耕特色人文交流,依托品牌交流平臺細耕專業領域人文交流等三方面,打出各自的“優勢牌”,唱出各自的“特色戲”,成為了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生力軍。

故事一:

巴基斯坦一家人與北理工的情緣

“北理工優良的學術傳統,前沿的教育理念及良好的學術氛圍,深深吸引了我們。教師們一流的教學水準和對留學生無私的幫助與關照,讓我們在這里的學習、生活更加方便和自由,這是我們家族選擇北理工的真正理由。”曾在北理工學習、現就職于巴基斯坦某著名軍工企業的伊克拉姆(IkramUlHaq)坦率地說。

伊克拉姆是巴基斯坦一位出色的坦克工程師,也是巴基斯坦第一批赴中國的留學生。1974年,伊克拉姆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過一年的中文,1975年至1979年在天津大學學習無線電專業,自此伊克拉姆與中國結下一生解不開的情緣。

2005年,伊克拉姆所在公司資助他來到北理工留學,師從自動化學院陳杰教授,而他也是陳杰老師的第一位外籍研究生。導師陳杰對這位“巴鐵”弟子關懷備至,不僅幫助他克服了諸多困難,還為他的學習創造了不少便利條件,使伊克拉姆順利完成了在北理工的深造,獲得博士學位。“伊克拉姆對中國、對北理工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對他積極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國際學術的交流與合作表示感謝,希望他能成為北理工精神和文化友好傳播的使者。”導師陳杰流露出對伊克拉姆的欣賞與希冀。

伊克拉姆畢業后,又相繼推薦自己幾個子女來北理工求學。據了解,伊克拉姆大女兒瑪麗亞(MariaIkram),2007年至2015年就讀于北理工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相繼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大女婿阿布杜拉·瓦黑德(AbdulWaheed),2008年至2013年在北理工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二女兒扎維利亞(Javaria·Ikram),2009年到北理工留學,已經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碩士學位,并正在攻讀該專業的博士學位,畢業在即;二女婿(SyedHammadHussainShahBokhari),2009年至2013年在北理工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小兒子阿瑪爾(AmmarMuhammad),2009年進入北理工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本科學習,現正攻讀北理工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

回憶起在北理工的學習經歷,伊克拉姆二女兒扎維利亞亦對學校的培養感懷備至,“有人問我來中國學習的建議,我就會說你一定要來北京理工大學。我學的是計算機,當時來的第一個月,我就跟老師說我不是特別好的學生,很多事情都不會做。導師給我提了一些要求,一個月以后拿給導師看,他說你這不都做出來了嗎?正是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我才樹立自信,一步步成長。剛開始發論文的時候,我很盲目的瀏覽期刊,老師說要發高質量的論文,一定要看A類,B類和C類的期刊。后來,我發了一篇B類,一篇C類。老師還讓我出國去意大利參加會議,對我是很大的鍛煉。北京理工大學的老師、同學和環境都很好,這是一所我忘不了的大學,也是一段我將銘記終身的學習體驗。”

一家六口留學北理,學業有成,讓伊克拉姆家族的故事在巴基斯坦被廣為傳頌,伊克拉姆家也成了北理工的宣傳員。近年來,伴隨著北理工在巴基斯坦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伊克拉姆還推薦了數名當地優秀學子到北理工求學。目前,北理工也成為中國培養巴基斯坦工學博士最多的學校之一。

據北理工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北理工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人才需求,重點加強工程類全英文授課專業建設,涵蓋了機械、信息、化工領域特色優勢專業。目前共有在校留學生近2000余名,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人數占到了70%以上。(解艷華

故事二:

魯班工坊——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在泰國落地

“這張照片是一個比賽的小案例,你要做一個自動化小車,沿著設計的軌道行駛……”這是鄭勇峰為泰國學生講解能源化工生產線的設計原理的一幕場景。作為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派駐泰國“魯班工坊”的第十位教師,鄭勇峰非常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授課形式也很新穎。

2016年3月,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在泰國大城府建立的“魯班工坊”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我國在海外設立的首個職業教育領域的“孔子學院”。一年來,“魯班工坊”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把優秀職業教育成果輸出國門與世界分享。同時,它也正在成為天津職業教育與世界對話、交流的橋梁。

據渤海職院負責人介紹,隨著中泰經貿持續升溫,中國制造、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成為越來越多泰國企業的選擇,而這就意味著當地新培養出的職業技能工人,必須跟得上企業裝備更新速度,雖然泰國也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國800多所職業技術學校,近兩百萬名學生,但依然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大城省現在是泰國工業發展最快的地區,現在把天津領先的職業教育經驗復制到這里,相信能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這對于吸引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投資發展是非常有力的支持,我們也希望能將這里建成像天津一樣的職業教育示范區來服務泰國。”談起合辦“魯班工坊”的初衷,泰國大城省省長布拉雍如此說道。

據了解,經過連續10年的試驗區和示范區建設,天津職業教育基礎建設和國際化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目前,天津已同2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合作交流項目,搭建了互利雙贏的對外合作平臺。2013年,天津承擔了教育部50個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的開發任務,渤海職院承擔5個國際化教學標準建設任務,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渤海職院的“魯班工坊”一方面向泰國師生開展自動化生產線、電腦鼠、能力源套件、機器人套件、電動車等工程實踐創新項目的培訓工作,同時還開展學歷教育。

實現師資的國際化,是“魯班工坊”發展的一個核心要素,渤海職院組建了強大師資團隊。參與“魯班工坊”的教師要具有教學改革的堅實基礎、有比較好的外語基礎、具備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能力,思想素質過硬,并能夠用英語教學。鄭勇峰就是其中一員。

19歲的泰國小伙柴維龍說:“我們學習了能力原配件的安裝以及軟件的程序編寫,激發了我們的創造思維,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上課的形式也很新穎,非常易于我們接受新知識,我們也會非常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

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是天津渤海職院和泰國大城技術學院在“魯班工坊”中合作建設的第一個招收泰國留學生的國際專業。20名泰國留學生已于2016年9月進入渤海職院學習。同時,根據留學生具體情況,該校制定了專門的教學計劃,即第一階段,泰國留學生接受為期一年的漢語學習課程,系統地學習漢語知識以及中國文化;第二階段,泰國留學生在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接受為期一年半的機電一體化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知識學習,系統地學習數學、英語、計算機等基本知識,同時接受工程制圖與CAD、傳感器技術等專業知識與實訓;第三階段為泰國頂崗實習階段,泰國留學生將回到泰國,到相關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畢業頂崗實習。

“畢業后,泰國學生可從事機電設備(數控設備、自動生產線等)的安裝調試、操作運行、維護維修、技術改造等生產一線工作,將成為熟悉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和中國產品的海外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渤海職院老師說。

據悉,目前,英國“魯班工坊”即將揭牌,印度、印尼、巴基斯坦、非洲等多地的“魯班工坊”在建。到2020年,天津要在境外建設10個“魯班工坊”。(解艷華

故事三:

用揚琴“帶”起一路精彩

“這段時間以來,我和團隊幾乎用‘連軸轉’的節奏,今天的演出可以說是奏響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序曲’,累并幸福著。”5月13日“用音樂理解中國”———“新絲路探索者”樂隊中美文化分享之旅音樂會第9場演出結束,全國政協委員、活動的藝術總監劉月寧聲音雖略帶疲憊,但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這場音樂會,花費了劉月寧不少心血,她既是主演,又是主持人、翻譯,將揚琴藝術演繹到極致。

5月2日晚,中美文化分享之旅首場音樂會在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拉開帷幕。此次活動由孔子學院總部及各界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及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創意、監制,旨在用音樂來集中展示國際間藝術家彼此間的默契與尊重。

“‘一帶一路’是古老的‘絲路精神’延伸至當代的國際宏大樂章。兩千多年前的‘絲綢之路’,雖以‘絲綢’命名,但不僅僅是商業上的往來,還包括文化、宗教及生活方式等多層面的交流。”劉月寧告訴記者,揚琴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一個成果。四千年前,揚琴從伊朗起源,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綿延發展近500年,在中國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體系。而中國的很多樂器也都隨著“絲綢之路”傳了出去,成為許多國家的民族音樂文化遺產。“中美元首‘莊園會晤’之后,首次在中國展示的中美民間音樂文化的分享之旅’,就是通過中外音樂家的同臺演繹,恰又把這件古老的樂器展現在國際舞臺上,我覺得這種文化分享很有歷史意義。”劉月寧說。

“一帶一路”既是經濟戰略,也是文化戰略。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孔子學院抓住這一機遇在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品牌,即“三巡”(巡演、巡展、巡講)、國際音樂夏令營和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交流主題論壇。特別是2015年,劉月寧帶領音樂孔子學院進行了北美巡演和歐洲巡演,所到之處都刮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音樂旋風,極大地點燃了海外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熱情。“在當下多元文化發展的新時期,作為一名中國音樂家和全國政協委員,我有責任推動中國音樂逐漸走到世界舞臺中央,發出中國最美的聲音。”自從9歲和揚琴結緣,揚琴在劉月寧的生命里就未曾離開一天。在中央音樂學院工作的30年里,劉月寧躬耕在教學一線,并率領“茉莉花揚琴重奏團”扎扎實實地做了一些事情。成立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音樂孔子學院,一方面借助音樂孔子學院這個平臺把中國音樂植入到國外高校里,另外,通過開辦國際音樂夏令營,推動中國音樂在外國人尤其是青少年中傳播,讓他們感受中國文化,感受中國發展。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在履職期間也連續幾年為揚琴藝術的海外傳播而鼓呼,用揚琴敲出中國音樂的最美和音。“這是一個正面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平臺,也是我的責任。”

音樂的發展,需要在繼承中創新,需要有新的形式和新的模式支持。劉月寧表示,無論是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和音樂孔子學院這兩個品牌的創立,都是中國音樂發展到現階段所衍生出的一種文化產業,她受益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持,所以才能發展成現在這樣。“我們在做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深深感覺到,只有國家不斷強盛,我們才能建立更加強大的文化自信心,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夠得到提升。”

劉月寧表示,當前,中國正處于崛起騰飛的重要歷史時刻,提升文化軟實力不僅是中國文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提。“我們要進一步探索中國音樂國際教育向海外傳播的新模式,大力弘揚中國音樂文化在國際主流社會的影響力,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用音樂來提升文化軟實力,讓揚琴‘帶’起一路精彩。”劉月寧滿懷憧憬。(張惠娟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一帶一路 教育 合作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 三级在线免费a免费看 | 午夜日网站一线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第一视频 |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