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人生讀書少年始
少年兒童是全民閱讀的基礎與中堅,也是全民閱讀的希望和未來。長期以來,少年兒童讀物出版單位通過科學選題、審慎編輯,使得內容簡明易讀,讀者定位準確,從而成為了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參與全民閱讀的重要力量。根據開卷報告,2016年1月—11月,少兒圖書市場的碼洋比重達23.1%,冊數比重約占整個市場的30%。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2015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中,平均期印數超過百萬冊的前10位期刊,《小學生時代》等以少年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幾近半數。
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刷新著少年兒童的閱讀疆界。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等發布的《第八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聯網經歷,遠高于我國網民總體觸網率,56.4%的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在10歲以前。“零零后”“一零后”不再像長輩那樣“敬惜字紙”,甚至可能在學會識字以前就已接觸到網絡游戲、動漫,面臨的閱讀內容資源呈現幾何性增長,相較于傳統讀物,無論規模廣度、到達速度、分發精度、用戶黏性等均呈現出非對稱性優勢。根據閱文集團統計,2016年全國新增網文作品50萬部以上,這一數字直逼2015年全國圖書出版總量。
毋庸諱言,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應試取向的閱讀遠遠跟不上少年兒童日漸開闊的眼界和日益活躍的思維。閱讀內容把關者、推廣者的數量和質量也還不能適應少年兒童的閱讀要求。如何變缺席為在場,引導閱讀取向,培育閱讀習慣,服務閱讀需求,分享閱讀快樂,使少年兒童均衡閱讀、科學閱讀、優化閱讀,在他們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清代趙翼《論詩》中的這句詩詞,為文藝作品概括出了發展之道,也為少年兒童閱讀指明了方向。少兒出版單位在立足傳統內容優勢的同時,應加快向內容服務商轉變,主動涉水社交媒體平臺,積極借助新興傳播技術,綜合利用圖文視頻以及虛擬現實等復合傳播形式;應密切關注網文精品乃至二次元、網劇等新興IP,匯聚作者、編輯團隊資源;應大力開展主題讀書、在線教育等活動,用少年兒童所熟悉的工具和方式形成社區,匯集議題,整合內容,多元傳播,分眾互動,做好全域覆蓋、全時在線的閱讀推廣和知識服務;應推動學校閱讀、家庭閱讀和社會閱讀多元協同,提升廣大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與閱讀素養,引導他們多讀有思想、有品格、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多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從韋編三絕、牛角掛書到亞馬遜kindle和蘋果iPad,閱讀的介質日新又新,閱讀的內容無遠弗屆,閱讀的傳統一以貫之。“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我們應該與廣大少年兒童一道,把中華民族古老的閱讀傳統發揚開來、傳承下去,讀好中國故事,寫好中國氣象,走好中國道路。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閱讀 少年兒童 內容 人生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