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陳捷凱:“這輩子就想做好研究”
“我這輩子就是想做好研究。”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捷凱博士說。出生于1983年的陳捷凱是廣東汕頭人,憑著對干細胞研究的熱愛,他屢出成果,成為干細胞研究領域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已經成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全身心投入科研的他,是名副其實的“科技牛人”。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提出一套誘導因子能夠使得成體細胞“返老還童”到多能干細胞(iPS細胞),這項研究使得他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獎。而在2015年7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刊登的一篇論文指出,一種名為c-Jun的癌基因與干細胞的多能性完全不相容。在這個基礎上,作者發現了一套全新的多能干細胞誘導因子。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就是年輕的陳捷凱。陳捷凱新發現的這套誘導因子,和“山中伸彌因子”完全不同,將已經分化的成體細胞誘導到多能的干細胞狀態,相當于細胞的“返老還童”,這種過程被稱為細胞的“重編程”,若能應用于人類疾病治療,將會前景無限。
細胞設置了很多障礙阻止成體細胞變回干細胞。而陳捷凱的團隊要做的,正是要找出細胞重編程的路上的“推動力”與“障礙”。他更長遠的夢想是,找出這些決定細胞轉化的因子后,能夠人工控制細胞的命運。“當我們需要它變化的時候就清除‘障礙’,不需要它變化的時候就保留‘障礙’。”陳捷凱說,這可能需要投入自己一輩子的時間去做。而這篇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上的論文,是陳捷凱團隊長達7年半的研究成果。
2006年,陳捷凱在中山大學本科畢業后,進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碩博連讀。2009年,廣州生物院的科學家們在干細胞領域取得了全球矚目的重大研究成果,院長裴端卿帶領的實驗團隊發現,維生素C能夠將細胞轉化為干細胞的概率提升上百倍。陳捷凱當時還是裴端卿的學生,是研究團隊的一分子,在這項重大突破中,他也作出了重要貢獻:發現了細胞重編程過程中的穩定的中間態。“細胞重編程的過程就像攀登一面絕壁,發現中間態之后,相當于憑空多出了一道梯子。”陳捷凱說。
科研前沿競爭很激烈,分秒必爭。陳捷凱說,為了使這篇關于重編程的中間態的重要研究成果盡快發表,在自己結婚的前一晚,他都在修改論文。這些年來,他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多個權威雜志上發表了8篇學術論文。
“轉化出干細胞只是再生醫學的一小步,要想能分化成想要的體細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今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們投入很大精力去做都沒有做成。”陳捷凱說,這也是他將一輩子去研究的內容,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解開生命的奧秘,最終造福于人類。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陳捷凱 干細胞 細胞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