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民辦小學為何上演"幼兒版高考"
剛剛過去的周末,上海兩所民辦小學招生時讓家長做“問卷調查”,甚至調查爺爺奶奶的職務、畢業院校,成為網絡熱門話題。昨日,上海市教委要求在全市教育系統通報批評追責,并要求兩校公開致歉,核減明年招生計劃。
眼下許多民辦小學招生的火爆程度超出想象。同樣也是在上周末,南京大多數民辦小學集中面談,從報名情況可見其競爭的白熱化程度,南外仙林分校報名考生超6000人,金中河西分校報名5000多人,致遠外國語小學當天面談的人數近4000人……錄取人數可謂“十里挑一”,難怪被稱為“幼兒版高考”,這對才6歲的孩子來說,不得不說是相當殘酷的。
對于民辦小學來說,報名的孩子這么多,如何篩選?如果說中考、高考還可以通過考試來進行,可是,6歲的孩子本質上并無太大差別。考家長、查三代,上海這兩所學校想到的辦法,從教育公平和保護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來說,當然是昏招,但對于學校來說,卻是簡單高效的辦法。很顯然,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和爺爺奶奶更能配合學校的教學。此前,廣州一所民辦小學招生時要求家長是本科學歷,其實也是同樣的考量,也因引起爭議而取消。
為什么民辦小學會這么火?當然不是所有的民辦小學都這么吃香,這些在雙向選擇中占據了絕對優勢和話事權的民辦小學,無一不是教育質量高、有自身特色的名校。家長之所以寧愿花錢上學,一是因為沖著名校的辦學條件而去,不少學校不僅硬件出色,教學理念也與國際接軌;二是自身學區內的公辦學校不夠好,如果能上好一點的民辦小學,學費雖然貴一點,但比起學區房來說還是省很多。
說到底,民辦小學的招生熱,其實和北京150萬元的奇葩“學區過道”,和各地課外輔導機構的火爆是同一原因,都是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現實注解,體現著家長們對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焦慮心情。
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與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孜孜不倦地追求,這對矛盾在短期內顯然無法得到根本緩解。即便是明確了招生時不考家長、不查三代,也會冒出其他或明或暗、奇奇怪怪的招生怪象來。要撲滅這把“熊熊大火”,只能靠持續的投入來實現教育的供需平衡。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小學 民辦 招生 家長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