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水論文”的套路為何在高校屢試不爽
“論文查重幾乎都未達標”。近日,外省某高校財會系應屆畢業生被學校集體“召回”,消息一出引發熱議。采訪中,部分畢業生坦言,畢業論文自己寫的東西很少,多數是東拼西湊的產物,一些支撐論點的論據,換個表達方式,調整一下數據,就算大功告成了。(新聞來源:5月5日《河北日報》)
“畢業論文寫得怎么樣了?”大四畢業季即將來臨,這個問題成為同學們見面的問候語,回答卻是心虛的一句“不知道寫什么” “想個好寫的到時候水一水吧”。論文是大學里文科生遇到最普遍的考核方式。而幾乎所有同學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截止日期快到了,論文還是憋不出來,于是就在deadline之前用一個通宵寫出幾萬字搞定。這也就是大學“黑話”中所謂的“水論文”。
在不知寫什么又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怎么寫出一篇至少是看起來不錯的論文,得個不錯的分數甚至是高分呢?聽聽師兄師姐的經驗,寫上幾個學期,每個同學都形成了自己快速寫作論文的“套路”??偨Y來說,大概是這些“技巧”:首先是增加字數,在不能保證相對質量優于其他同學的情況下,起碼讓論文以絕對的字數優勢在一眾論文中脫穎而出。為了增加字數,盡量把話說得復雜,能繁瑣就絕不簡潔,能用一章來說明的問題絕對不用一段概括;二是最大可能填充無意義內容,文獻綜述、附錄、引言、導語等都是適合注水的好模塊。其次是“借鑒研究成果”——搜索論文數據庫的論文,找十幾二十篇文章把它們的內容重新改寫,換湯不換藥整合進論文中。如此一來,只需根據文獻想好論文主題和框架,參考知網的論文填充內容,一天寫出一篇一萬多字的論文不再是夢想。
同學們之間老是用一句話互相調侃:我們不生產論文,我們只是知網的搬運工。用套路水論文,很多人都批評過這個現象。有些人覺得學生不能懶惰,學術研究不能投機取巧。不過作為學生的一員,我覺得這種現象只從學生主觀角度批判是不夠的。
首先,中國本科院校每學期要求選修的課程數量偏多,論文要求的總數量和字數不太合理。以北大為例,一位同學一學期為了修滿20學分(畢業要求)大概要修十門課程,大多數課程都會有讀書報告、期中論文、期末論文多種評分方式,相加起來一學期論文數量多時高達十幾篇。論文字數的平均要求大概是8000字,合計就是接近十萬的數量。作為一名本科同學,每學期完成近十萬字的文字,而且涉及十個研究方向,不論是時間還是精力的分配上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如果減少每學期選修課程數量,增加課程學分數,則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單門課程的學習,加深研究。比如雖然數量一樣,但是一門課每兩周一篇讀書報告的難度會低于三門課一學期九篇論文,同學參與度和積極性也會更高。
其次是大學課程中論文的評價標準依舊很僵化。雖然幾乎所有老師課堂上都強調論文要求文辭簡潔、邏輯清晰。但是大多數課因為老師和助教無法仔細批閱每個同學的作業,論文字數還是基本與分數成正比。這點在政治課等論文數量多的課程中尤其明顯。學術水平相似的情況下字數成為了衡量同學們投入時間和學術態度最簡單粗暴的評判指標。認真寫了不一定拿高分,但是字數多了分數一般都高。“水字數”自然成了大家的選擇。
同時,中國大學中對于“套路式寫作”的懲罰還是偏輕的,課程作業不是被發現全文抄襲一般不會采取懲罰措施。獲益與風險的不對等也讓同學們懷著僥幸心理用“套路”應付一切論文。美國很多高校引用4個發表過的連在一起的單詞而沒注明出處就被認定抄襲。如果有一天,中國高校也采用這樣嚴厲的懲罰措施,不規范引用他人文獻獲得的收益遠遠小于被認定抄襲的巨大風險,相信同學也會選擇把更多時間放在研究過程中,把論文的重點放在觀點創新上。
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需要日積月累。本科生階段的學習還是學術研究的基礎階段,需要不斷汲取知識、了解現有研究成果,實現巨大創新獲得重要發現的確很難。但是如果總是想著用投機取巧的方式完成學術研究任務,長此以往,套路深了,學術創新能力和科研熱情卻也在套路中消磨殆盡了。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論文 套路 課程 高校 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