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民盟徐向東:蕩河湖之污 還清水于民
上月,河北、天津等地發現多處污水滲坑,其滲坑面積之大、存續時間之長,令人觸目驚心:如此大規模的污水滲坑緣何長期存在?其危害有多嚴重?筆者注意到,近日全國政協召開的“水污染防治法修訂”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有委員提出,以前的治理思路是以排放標準為基礎控制,現在則應以水環境容量和納污能力來控制污染,因為即使污水排放達標,也不代表情況樂觀,因為“污水處理后還是劣V類水質”。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首宋代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充滿了人民對美好家園的憧憬,勾起了多少人的美好回憶?然而今天,下河游泳成了一種勇氣,鞠一捧清水撲面多半只能在電視廣告里才能看到,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種水:劣V類水。有些地方的“大水坑”,臭氣熏了幾年。
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決定全面推行河長制,出臺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重要意見,我國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和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提到每條河流要有“河長”。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治水的力度在加大、速度在加快、投入在加重。它的背后,是產業的升級、是環境的再造、是民生的改善、是干部作風的轉變。如何把這項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真正落到實處,是當前面臨的首要關鍵。
一是能者上、庸者下,打造“獅子型”治水鐵軍。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四級“河長”選擇上,各級要通過良好的組織用人導向,要把壓任務“要他干”的被動模式,轉變成“我要干”的主動請戰模式。要把“往上看”匯報總結材料比去視察的領導還快回到辦公室的“循吏”,換成“往下看”走在湖邊河頭“擼起袖子干”的“獅子型”干部。讓“河長”成為組織上培養干部的“登階石”,鍛煉干部的“磨刀石”,檢驗干部的“試金石”。讓能者上,庸者下。打造一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抓到底動真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獅子型”治水鐵軍。今年是換屆之年,要抓好銜接,化解新老交替之際,老的不好管,新的不便管等各種潛在顧慮。河長可以換屆,治水不可以換屆,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二是摸底數、廣發動,打造透明治水模式。在深刻認識全面推行河長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辯證地看到河湖治理的綜合性、復雜性、長期性。既要有大干快上、三年河湖要換新天地的雄心壯志,也要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清晰認知。“河長治水”能否妙手回春,依賴科學的決策,依賴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方案、考核機制要充分醞釀后出臺。深入調查研究依賴廣大群眾,哪里有排污暗管,哪里有河道違章,哪里有污泥濁水,誰最清楚?群眾最清楚。“河長”治水首要是相信群眾、善于發動群眾,打一場治水的人民戰爭。把人人都是排污者變成人人都是治污者。同時,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積極發揮兩代表一委員的民主監督作用,當好“河長”小幫手,按照“就地、就近、就便”原則,綜合運用視察、調研、協商、提案、社情民意等多種方式手段開展“查、找、督”工作,讓他們在監督中有事做、有話說、作貢獻。
三是抓源頭、重保障,打造立體治水體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前各地廣泛運用的清水沖刷補源,實質是不得已的污染物轉嫁應急治水措施。想要剿滅劣V類水,治水必須向深一度邁進,要管好“主動脈”大江大湖的兩大補充水來源,也要治理作為“毛細血管”的各類小微水體和污水處理廠。然而我國污水處理廠一級A排放標準出水,僅相當于地表水劣V類,污水處理廠出水成了高要求河湖水的污染源。建議參照北京A標準,抓緊修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并將小微水體整治和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提升納入考核。北京市的經驗證明,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并不會顯著增加成本并可大幅減少污染排放,甚至污水可變為新的水源。良好的保障是成事之基,想要打好“拆、截、清、封、防、調”系列組合拳,運用遙感影像、實時監控、飛行檢測等新技術多手段,必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尤其對于基層一線當“河長”干活的同志來講,工作方案到位、責任落實到位、考核檢查到位都比不上規劃到位、項目到位、資金到位。
有理由相信,隨著河長制的推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將不再是憧憬。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浙江省委巡視員)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河長 治水 河湖 清水 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