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熱議解讀>綜述 綜述
國際輿論熱議“一帶一路”:這個“朋友圈”開放共建
距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還有半月,“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際輿論場中的熱詞。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早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一語道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同年10月,在訪問英國時,習近平再次強調,“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是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的廣闊“朋友圈”,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
如今,這項開放包容的倡議及其結出的碩果,贏得國際輿論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好評。一些外媒直言,開放包容正是“一帶一路”非常厲害之處,而更多國家也因此希望成為這個“朋友圈”中的一員。
認識“一帶一路”的重要切口
“它具有包容的特性。”德國前駐華大使施明賢在接受“德國經濟新聞”網站專訪時曾明確指出,這是“一帶一路”計劃最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任何有意愿的國家都可以參與該計劃的發展和實施”。
在國際輿論認識并建構“一帶一路”倡議具體內涵的過程中,開放與包容正是一個重要的切口。
《日本經濟新聞》刊登的一篇題為《“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范式轉換》的文章直言,不少人一度感到無法觸摸“一帶一路”這個概念,不清楚這究竟是一項外交政策,還是一個國際組織構想。但事實上,“這個概念絕非‘大而無當’”。“‘一帶一路’不是國際機構,不是國際標準,而是一種理念。”該文指出,“一帶一路”沒有敵人,它為理念而整合、而包容,它代表的是一種全方位、內外結合的開放的中國外交,這正是“一帶一路”非常厲害之處。
在不少外媒看來,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遭遇“逆風”的背景下,“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互聯互通、合作共贏,這種開放的組織形式和合作模式尤為可貴。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謝爾蓋·盧賈寧的評論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最佳的全球化模式”,令全球化煥發第二次生機,因為它旨在組建平行的管理體制,側重于各國共同發展,尋求共同的經濟利益,并帶動其他外圍國家發展。
英國路透社則評論稱,“一帶一路”倡議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合作開拓了新的合作途徑,將為資本和產品“走出去”帶來歷史性機遇。
事實上,自2013年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向全球伙伴張開熱情懷抱。
2016年9月,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今年3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形式,呼吁各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一帶一路”的含義》一文稱,“一帶一路”是個開放的、進行中的計劃。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將鼓勵更多國家加入,是一項正面的新發展。
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日前表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個“會員俱樂部”,而是廣泛參與的“朋友圈”。只要認同絲路精神,大家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以各自認為合適的方式來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從“一帶一路”的發展當中分享機遇。
如今,開放、合作的成果已在“一帶一路”沿線相繼綻放,越來越多加入這個廣闊“朋友圈”中的伙伴受惠于此。也正因此,國際輿論一致看好,“一帶一路”是迄今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也是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
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建設兩年來,這條經濟走廊的各項工作快速推進。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網站報道稱,據估計,2016年至2018年,中國的投資可以拉動GDP增長率超過6%。
巴基斯坦《商業紀錄報》指出,中國設想與沿線經濟體發展訴求對接,催生了一系列亞洲次區域經濟合作設想,而中巴經濟走廊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巴方在聯合國發言中多次提到中巴經濟走廊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典范,也為世界上其他國家開展雙邊合作樹立了榜樣。
從這項開放的倡議中受益的至少還有歐洲和中東。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刊文稱,現在歐洲嘲笑“一帶一路”計劃的人很少。“(態度)改變的最大原因是通往西方的火車開始行駛了。”該文指出,“2016年底,絲綢之路飛速發展。在歐亞大陸上,除了興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基礎設施之外,必要的政治、經濟和金融框架也建立起來了。”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則在一篇題為《中國的“一帶一路”重塑中東》的文中指出,“北京正努力讓中東融入一種具有經濟合理性的歐亞秩序,這將對以色列與其他鄰國的關系產生深遠影響。”因為,隨著“一帶一路”計劃實施力度加強,中東地區多場沖突中的各方行為者給新出現的商業聯通體系讓路、減輕阻撓貿易流動的對抗的動機將日益強烈。
“‘絲綢之路’以驚人的方式將世界多樣化趨勢和各國平等參與全球化進程并從中獲取利益和實際機遇結合起來。”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專家亞歷山大·洛馬諾夫的觀點稱,“一帶一路”倡議堅持的開放,不是各國簡單的自動開放所有邊界,取消所有禁令,而是協調利益,達成顧及各方利益的協議。因此,“‘一帶一路’大型洲際項目有望成為21世紀上半葉最為重要的經濟項目。”
瑞典與德國智庫聯合發布的報告也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助于推動歐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與經濟合作,有潛力成為歐亞地區多邊和雙邊經濟合作的重要模型。
都想成為中國的朋友
“一帶一路”的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隨著5月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漸漸臨近,如俄羅斯《專家》周刊網站刊文所稱,“所有人都想成為中國的朋友”。而開放,正是這個朋友圈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近日,歐盟執委會副主席莫蓋里尼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中國新絲路沿途項目應對歐洲人開放。因為,在她看來,開放機會對包括歐洲人在內的所有人都很重要。
德國前駐華大使施明賢也對“德國經濟新聞”網站表示,德國等歐洲國家不應把自己所演繹的北京的“霸權主義”意圖強加給“一帶一路”計劃,并因此毀掉自己的機遇。“我們應該認真對待中國的提議,并通過具體合作進行嘗試。”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變得豐滿和具體,潛在參與者的態度從過去的警覺變成了感興趣。”《俄羅斯報》指出,這是不少專家在莫斯科大學舉行的一次圓桌會議上達成的共識。
加入“一帶一路”,這已成為國際輿論當中一股不可忽視的聲音。從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建設、歐盟“容克計劃”到英國“英格蘭北部經濟中心”,都在積極探索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對接。
澳大路亞悉尼大學商學院教授漢斯·杭智科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盡管“一帶一路”是區域性合作機制,但不管合作伙伴來自何方,中國都在保持開放態度。他盼望澳大利亞能夠搭乘“一帶一路”快車,因為澳大利亞需要來自中國和周邊鄰國的市場需求,而和“一帶一路”的對接必然會帶來共贏。
伊朗法爾斯通訊社援引伊朗駐北京大使館參贊阿里·比尼亞茲的話稱,中國致力于通過發起“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而資源豐富的伊朗顯然是“一帶一路”戰略富有活力的連接橋梁,可以將中國的成功經驗與中東以及歐洲大陸互聯互通。
“貫穿歐亞非大陸的‘一帶一路’是打開連通世界的一把金鑰匙。”尼泊爾著名政治經濟學學者羅卡認為,包括尼泊爾在內的各國都應抓住機遇,盡快加入到開放包容的“一帶一路”建設中來,早參與,早受益。
(原標題:這個“朋友圈”開放共建)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國際輿論 一帶一路 開放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