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卻寫云山萬千重——丁酉北京畫展感言
張爾賓
江蘇睢寧人,1944年生于南京,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民盟中央美術院理事,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南京十竹齋藝術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南京昆曲社藝術顧問,(民盟)江蘇國風書畫院院長。
《黃河情》
《蒼巖隔水天 沖岸激怒湍》
這是我一生當中正式舉辦的第二個畫展。第一個是我花甲之年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的,記得我在畫展前言中寫道“在書畫名家如林的金陵古城,我算老幾,只不過是一只先飛的笨鳥,盡管飛得很吃力、很孤獨,但卻也很從容自信,雖然曲折,可是按照自己的線路一直飛到現在”。我是“身居石城不入圍,管它圈內是與非,自然而然是當然,有為無為真作為”。現在,我已年過古稀,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張爾賓卷》首發之機,辦了這次畫展。在此,我對曾經教益過我的前輩及關注我、見證我一路走來相識和不相識的朋友做個匯報和交代。我自知還有很多力不從心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說實在的,這次如進京趕考,誠惶誠恐!皇城根下,人才薈萃,又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英才,對我是一次重要的考驗。
我非常感謝北京畫院和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認可,給了我這個博教的機會。我學畫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作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一輩人,我們大多有同樣的經歷,經受過內外戰爭、自然災害、政治運動、“十年動亂”、改革開放……感謝蒼天給我們這代人這樣豐富的經歷和體驗。我學畫的過程也是由興趣、愛好變為職業,通過拜師學藝,經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繪畫技法訓練,從而“轉益多師是吾師”。在這過程中,為了生存和學藝,我經歷了不同角色的轉換,但惟一不變的是我對民族繪畫的鐘情與摯愛。有位名人說過,“人的命運決定你看過的書和你所見過的人”。我出生在一個破落的舊家庭,當年對我來說,家庭出身不可選擇,道路也同樣不可選擇,但很幸運的是,正是在我艱難轉移角色的過程中,先后遇到了南京書畫界的名家,他們是傅抱石、許公澤、錢松嵒、李味青、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適、蕭嫻、亞明、宋文治、魏紫熙、趙良翰、吳白匋等,幾十年輾轉求教于諸先生門下,或親聆教誨、指導,或深受熏陶和影響,使我一生受益,終身難忘。我接觸到的第一本書就是從朋友那里借到的《芥子園畫傳》,我從頭至尾臨摹下來。傅抱石先生說過,“芥子園在南京藝術界有必要重視它”,他生前非常希望重建芥子園,他提出“一要恢復芥子園,有錢可重建;二要重印芥子園畫傳”。為此,我在1992年就曾在南京人大代表會上多次提出議案和建議,提出“關于重建南京芥子園的構想”,經過20多年反反復復,如今,總算有個立足之地了。
南京是我成長的地方,這個“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的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我先后住在秦淮河岸、莫愁湖上、紫金山下、月牙湖畔,對南京的山川風物有著特殊的情感。繼明代文征明畫金陵八景、文伯仁十八景、清代金陵八家之一高岑等畫了四十八景以后,我根據史料記載尋訪遺跡,實地寫生,創作出版了《金陵山水名勝五十景》。
雖有人說南京是一個偏安短命的都城,從東晉、宋、齊、梁、陳、南唐、南宋,北方多次被異族占領,每當中華文明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南京就充當了中原的避難所,恰恰在南京,歷史得到延續,而在延續和末日之間,政治的、道德的桎梏必然松弛,因為性情得到解放,靈性可以自由大膽地表露,在文化藝術上表現出百家爭鳴、各美其美的繁榮景象。特別是明末清初以龔賢為首的金陵八家,聚集南京,他們多取材名勝古跡,在表現上用筆用墨,雄沉穩健,皴點積染,法度謹嚴,形成寬厚大度、靈動多變的金陵風貌。多年來,我悉心研求龔賢、石濤、石溪、八大、沈周、程邃及近現代黃賓虹、傅抱石、錢松嵒等大師作品,到真山真水中去領悟真情,以先賢為師,以自然為師,以變為新,常變常新,我認為變是個性的發揮,變是繼承發揚,能變就是新。我特別強調的是,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必具備“筆墨性情”,筆墨是工具材料,是表現技巧,也是中國畫鑒賞標準。而性情則是畫家的思想情感、修養、境界、個性的體現,筆墨是每個畫家必具備的技術條件,而性情就體現了畫家的個性和差異。“寫意”是中國畫美學品格與追求,是最高的表現形式和境界,筆墨表現“寫”,性情體現“意”。寫意給中國畫家提供了一個無限施展個性的空間,中國畫家能用最單純、最天然的水和墨,最簡潔的材料工具和方式,表現出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萬物生態,這就是中國水墨畫。
水墨丹青總是情。幾十年轉眼即逝,先輩們相繼離去,而我們也到了“年高望眾”之年,我始終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倍加珍惜幾十年來相互支持、相互砥礪、相互關照一直走到今天的朋輩之誼。
憶往昔多少無奈、多少遺憾隨風而去,如今,我深深感悟有二:一是讀書要趁早,而不是有人說的成名要趁早。高二適先生曾給我寫信教導說,“讀書習畫均雅事,惟欲精研書畫,尤在能先識字攻書,今之從事六法,只求其一而不知其二者必無成也”。高老說得很明白,想畫好畫要讀書,書畫一道為寂寞之道,要坐冷板凳,也許要坐一輩子。另一感悟是畫比天大,戲劇界有句名言“戲比天大”,對于畫家來說,更是畫比天大。畫家首先要自知、自認、自覺、自信,對于畫家來說,惟有精神與作品才是不朽的。正是,“六十變法始自信,踏遍青山更從容,平生難有凌云志,卻寫云山萬千重”。(張爾賓)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丁酉北京畫展 張爾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