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風波不斷的校園網貸該走向何方?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吳雨
高利貸陷阱、裸照抵押、暴力催收……去年以來,關于校園網貸的亂象頻發。本是彌補校園金融空白的校園網貸緣何風波不斷?應如何規范整治校園網貸業務滿足大學生合理的金融需求?
看到校園金融的巨大潛力,自2013年開始,不少互聯網金融公司紛紛到高校“跑馬圈地”,頂峰時期超過百家,網貸平臺、消費公司、分期購物平臺等成為主力。
但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種亂象開始顯現。有些平臺審批過于寬松,僅憑身份證及學生證即可申請;有些平臺虛假宣傳,高息放貸,超出學生承受能力;甚至有的設置貸款陷阱,以“裸條”作為擔保方式,貸后暴力催收。一些大學生被拖進債務漩渦,甚至引發各種家庭悲劇。
一筆5000元的貸款,短短半年變成26萬元,去年湖北省一名女大學生因誤信某網貸平臺,陷入裸照催款的惡性事件。河南一高校學生以28名同學之名,在14家校園金融平臺負債近60萬元,因無力償還而自殺。
“一些校園網貸業務已經不是正常的信貸業務,實質上就是高利貸,甚至涉及金融詐騙,必須予以清理整頓。”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針對校園網貸種種亂象,監管和地方政府已出臺整治措施。去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發文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去年8月,銀監會明確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推動整改校園貸問題。隨后,深圳、重慶等地紛紛出臺相關管理辦法。
銀監會近日再次強調,要重點做好校園網貸的清理整頓工作。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將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納入營銷范圍,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進行虛假欺詐宣傳和銷售,不得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
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很多平臺正在退出校園金融服務領域。趣分期和分期樂等平臺在收縮校園業務,借貸寶更是“一刀切”地封了23歲以下人群的賬號。
但是,對校園貸僅采取“堵”的辦法并不是治本之策。專家表示,對校園貸平臺進行規清理整頓的同時,也要關注到大學生合理的金融需求,彌補高校金融服務的短板。
據了解,當前商業銀行在校園提供的信貸服務主要是政策框架下的助學類貸款,面向更廣泛大學生群體的商業化消費信貸服務較為欠缺。
郭田勇表示,大學生沒有穩定收入,也沒有信用記錄,屬于違約風險較大的群體,這是傳統金融機構不愿意進入的主要原因。
其實,十多年前,一些商業銀行曾在大學校園推行信用卡,但部分學生過度消費、無力還款,導致壞賬率很高,給學生和銀行都帶來了壓力。2009年后銀監會大幅度提高了學生信用卡發卡門檻,此后商業銀行逐漸退出了校園信用卡市場。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的借款需求仍然存在,且消費門類和消費方式不斷增加,互聯網金融平臺成為大學生滿足金融需求的新選擇。”借貸寶副總裁曾軍表示,要求借貸平臺取消面向大學生的業務很容易做到,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合規地解決這個群體的金融需求,堵漏洞的同時千萬不要把大學生的借貸需求引導到“地下”去。
堵歪門也要開正路。專家表示,一方面要加強對校園不良網絡借貸的風險防范,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引入正規金融機構等方法,彌補高校金融服務的短板,讓普惠金融更好地覆蓋高校學生這個群體。
編輯:梁霄
關鍵詞:風波 校園 網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