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張長娟:著眼“優綠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拓展產業鏈價值鏈;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和保護,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農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正在向小康目標邁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產品需求升級了,有效中高端供給卻沒有跟上;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了,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卻沒有建立起來;農產品市場開放了,國內農產品質量價格卻缺乏競爭力。破解這些矛盾,必須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在優質、綠色和創新方面做文章。
優化農產品結構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由過去注重數量消費升級為更加重視產品的安全、優質、多樣、生態、綠色、健康等。而現實中消費者的這些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農產品市場供求失衡,低端大路產品供給過剩,優質高端產品緊缺。為此,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
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通過多元化農業種植增加農民收入。要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針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過大、國家庫存水平過高,而大麥、高粱、木薯等玉米替代品以及豬肉、牛肉、羊肉、乳制品、鮮葡萄、鮮櫻桃等進口產品大幅增長現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增加大豆、飼料等作物的種植。大力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增加高品質肉蛋奶供給,滿足消費者多樣性和高品質需求。
充分發揮各地優勢,發展特色農業。要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進農業生產向優勢產區集聚,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創新技術體系,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各地區各經營主體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把地方土特產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特別是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機制,建立健全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讓創新者和優質農產品生產者有利可圖。創新農業生產技術,使高新技術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傳統農業得到改造升級,農產品供給結構不斷優化。
推行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國農業發展主要是依靠消耗生態資源環境實現產量不斷增加,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結果使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發展不可持續問題日漸顯現。推行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是破解農業生態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推進農業清潔生產,還原農產品綠色、生態、天然特性。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推動規模化大型沼氣健康發展。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稈多元化利用補貼機制,促使農民進行清潔生產,提高農產品綠色品質。
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提供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前提條件就是要有安全的土地和安全的種植環境。要深入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繼續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大對土壤污染、水污染事件的經濟和法律處罰力度,堅決杜絕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推進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開展設施農業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機質。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讓綠色生產貫穿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落實到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
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園是一種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方式。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資源共享,集約利用資源,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利用農業農村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體驗農業。現在廣大的農村有著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條件和機遇。城里人越來越愿意到農村體驗農耕文明,體會播種、采摘的樂趣,感受田園美麗的風景。農業經營主體應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休閑觀光體驗農業,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利用不同村落的歷史自然文化建筑等特點,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
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農產品加工制成品產值和農業產值的比值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標志性指標,目前我國農業產值的比值為2.2∶1,發達國家一般為4∶1。要引導加工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產業園區集中,在優勢農產品產地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支持加工企業與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發展原料基地,實行專種專收專儲,形成“以銷定產、優質優價”的利益共同體。大力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產銷模式,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同時,應支持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實現農產品由田間到餐桌的有效及時轉換。
作者: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張長娟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長娟 優綠新 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