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話·數據話·數據
銀行網點加速瘦身 裁員潮不會出現
2016年年報顯示,國有大行線下網點數量繼續壓縮,功能從結算交易型向營銷智能服務型加速轉變。在此背景下,網點和人員數量較大的國有大行,還將有一定的精簡空間,但會在銀行內部接受培訓和轉崗,大規模銀行“裁員潮”不會出現
陸續發布的上市銀行年報顯示,多家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線下網點數量減少,輕型化、智能化轉型加速,其功能已從傳統的“結算交易”轉為“智能服務”。其中,中國工商銀行明確表示,2017年將智能服務覆蓋境內的全部網點。
網點轉型必然造成柜面員工減少,這些人轉向何方?《經濟日報》記者了解到,多家銀行同時調整了人員結構,富余出來的柜面人員轉型做營銷服務、互聯網金融等新型業務,以提高銀行盈利能力和競爭力。
網點“瘦身”不“萎縮”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發展和客戶習慣、需求變遷,線下網點是否還有存在必要?工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線下網點渠道仍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線下,線上業務走不遠也不會持久。
從全國范圍看,銀行線下網點數量仍在增加。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銀行業營業網點達22.8萬個,新增設營業網點3800多個。
“有觀點認為線上渠道是萬能的,新技術可以包打天下,線下渠道是落后的、要滅亡,這種觀點不符合金融發展規律。”易會滿表示,線上線下渠道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補關系,應該走線上線下一體化道路。
盡管目前工行的100筆業務中已有92筆通過線上完成,但是,該行13000余個網點2016年仍服務著5億線下客戶,累計7億人次到實體網點辦理業務,日均辦理業務量達2000萬筆。“大量復雜、高端的業務仍通過線下完成,標準化、簡單的小額業務借助線上完成,兩者缺一不可。”易會滿說。
毋庸置疑的是,線下網點渠道需要進一步完善、提升和改造,從“大而全”轉向輕型化、智能化已成業界共識。例如,農行2016年完成網點“瘦身”1807個、遷址優化網點409個;工行目前智能網點已達1萬家,占全部網點的六成多,網點柜面九成以上、超過200項個人常用金融服務都可通過智能服務渠道辦理,該行還將于2017年使智能服務覆蓋境內全部網點。
向智能服務轉變
國有大行的線下網點轉型,可以用一邊“精簡”,一邊“升級”來概括。
年報顯示,2016年五大行機構總數合計為70783個,比2015年的70952減少169個,降幅0.2%。“線下網點的總量未來會壓縮,功能從結算交易型向營銷智能服務型轉變。”易會滿說。
從業界實踐看,智慧銀行、輕型銀行、旗艦網點……升級版的智能網點稱呼眾多,但究其根本,是利用人工智能設備完成大部分非現金業務,將部分復雜的現金業務留在柜臺辦理,從而實現柜面業務分流,降低排隊等候時間,提升業務辦理效率,完善服務體驗。
那么,智能網點究竟長什么樣?記者在工行北京西單智能銀行網點看到,一層大廳沒有柜面,取而代之的是多臺智能自助設備。除了傳統網點常見的ATM、查詢繳費機、轉賬匯款機,這里還布放著智能終端、即時制卡機、產品領取機、自助結匯機等。
“現有的自助設備幾乎涵蓋了所有個人非現金業務,如電子銀行服務、理財服務、轉賬匯款、補登存折、繳費等。”該網點負責人表示,現在開戶可以脫離柜面,通過智能終端完成。
具體來看,客戶點擊“我要辦卡”選項,輸入相關信息后,工作人員會拿著內嵌“公民身份信息聯網核查系統”的PAD驗證,這一步驟相當于傳統網點柜員核實身份環節。身份證核驗完成后,客戶到“產品領取機”處插入身份證,輸入剛才設置的借記卡密碼,核對無誤后即可從領卡口拿到新卡,整個制卡過程約1分50秒。
柜員轉崗空間大
其實,在諸多銀行的智能網點,已經看不見一個個分隔的柜臺,取而代之的是現場服務人員,他們通過智能設備幫助客戶辦理業務,銀行與客戶的交流從“隔窗相對”變為“肩并肩”交流。
這正是網點柜面人員結構調整的結果,傳統的柜面交易結算人員被釋放出來,轉去做客戶服務和市場營銷等。
以工行為例,該行2016年加強人力資源結構調整,總人數減少1%,但內部結構調整達6%。其中,柜面人員減少1.4萬人,約有3000人去做新興業務,有1.1萬人去做客戶經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力資源效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我國銀行業銀行員工組合與歐美國家銀行業在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歐美國家銀行60%至80%是營銷人員,柜員占比大概是20%至40%;我國銀行業柜員的占比大約為70%至80%,營銷人員只占20%至30%。由此來看,柜面人員轉崗成為營銷人員的空間非常大。
董希淼認為,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客戶需求變遷,我國銀行業柜面業務仍有減少的空間。在此背景下,對于機構和人員數量較大的國有大行,機構總數和員工還將有一定的精簡空間,但會在銀行內部接受培訓和轉崗,大規模銀行“裁員潮”不會出現。(經濟日報記者 郭子源)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網點 銀行 業務 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