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葉小文:今天入園山里娃來年如龍出貴州
3月2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貴州:山里娃入園不再難》,題眼是“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這個頭版頭條,分外引人注目。
貴州這些年發展很快,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屬相對貧困。盡管貴州人信心滿滿:“貴州固然窮,貴州人姓貴”,“人窮志不窮,后來要居上”,但怎一個“窮”字了得?在人們印象中,貴州仍然還是個“窮省”啊。
可是,一個“窮”字又怎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貴州盡管窮,對教育投入卻從不吝嗇。‘十二五’期間,貴州教育投入總計3430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6倍;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個財政窮省,連續4年壓減5%以上行政經費,支持教育事業發展。貴州對于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學前教育更是大手筆,自2011年以來先后實施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學前教育突破工程,增加幼兒園數量,不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么能下這么大的決心,全省上下勒緊褲帶保障“教育優先”大戰略,持續大投入?因為“貴州拔窮根,根本在交通和教育。交通解決現實的民生問題,教育則是明天的希望。”
好一個“交通解決現實的民生問題”,貴州88個縣市區,已縣縣通高速。那是在云貴高原的崇山峻嶺中,洞連橋、橋連洞,過完橋、就進洞,出了洞、就跨橋的高速路。多年鍥而不舍的“興黔富民”,終于上了高速,走出大山,跨入坦途!
好一個“教育則是明天的希望”,貴州88個縣市區,正縣縣辦教育。到2015年,貴州每個鄉鎮至少有一所公辦幼兒園,“‘廣覆蓋、保基本、兜底線’的目標基本達成。”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2016年底已惠及16.89萬農村學前教育兒童。從今年春季學期起,實現對全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5個縣市區84萬農村學前教育兒童全覆蓋。讓午餐的貧困山區學童“用飯盒打上青椒炒肉、西紅柿炒雞蛋”,“飯菜很香,吃飽了上課有精神。”窮省,為教育付出的努力,豈止“超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貴州抓交通、抓教育這兩板斧———精準扶貧,“連根拔窮”,是久久為功的硬功夫、實實在在的大手筆;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當代愚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當代貴州!
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報道,開篇就提到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盤信鎮后寨村村民吳長鳳的體會。介紹的第一條經驗,也出自銅仁:“要辦園,錢從哪里來?銅仁市的辦法是,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贈為輔,多渠道保障山村幼兒園經費。”
啊,銅仁!
請讀一段當年銅仁一個山里娃的實錄:《那一年我也參加了高考》。摘自原國務委員戴秉國的《戰略對話》一書。
我們那里是云貴高原(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對馬村杉木山),山高林深,好多地方都人跡罕至。山路曲曲彎彎,凈是一些羊腸小道,路旁長著很深的蒿草。一個人在路上走,很長時間都看不到人。當年到松桃讀高中歷經3個寒暑、6個學期,一共走了6個來回,加起來將近4000華里!
高考完了以后,我并不覺得自己能夠考上大學。……有一天,我在地里干活,直起腰來歇口氣,突然想起高考招生可能要出結果了,就對弟弟說:“你去鎮上趕集的時候,順便幫我看一看有沒有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那時候,鄉場上的一切公共服務設施都相當簡陋,鄉郵政所根本不負責投送書信和報紙,誰家如果有信來,就都放進鄉郵政所門外一個敞開的木架子里面,任由大家隨便撿取。弟弟到鎮上去,一眼就看到了我的錄取通知書。這也足見當時家鄉的民風淳樸,錄取通知書一直都完好無損地擺在那兒,不知有多少天啦!
我收到了四川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當然很興奮。事后才知道,我是1959年松桃中學唯一一個考到外省去讀大學的學生。那時,四川大學是全國少數重點大學之一。
但是,難事也隨之而來。要到成都去讀大學,總歸要花些錢,大概算了算需要40多塊錢,但我們家肯定拿不出這筆錢來。收到錄取通知書的當夜,我就跑出去四處借錢。家里人七拼八湊,也只湊了12塊錢。姑父在鎮上的供銷社工作,多少有點收入,給了我幾斤糧票、幾塊錢,但這些遠遠不夠。我又跑到區政府去求助,得到的答復是:“誰叫你考那么遠?”
四處籌錢耗去我好多時間。等錢基本湊夠以后,四川大學已經開學了,于是趕緊往成都趕。那時要從貴州的大山走出來很不容易,需要先坐一段汽車,經過秀山到黔江、彭水,再搭乘在烏江上航行的木船。順江而下,坐了足足兩天半的船才到涪陵。烏江從這里匯入長江,從涪陵登上民生公司的大輪船,溯江而上,開往重慶。
那時,自己也就是一個在貴州大山里長大的山伢子,從沒有走過這么遠的路。船一到重慶朝天門碼頭,我就跑到菜園壩車站去買重慶到成都的火車票。成渝鐵路是當時我們西南地區唯一的一條鐵路,當時通車還不到十年。買票要排隊,沒想到正好輪到我時,售票員要關窗口。我急了,趕緊伸手攔住,央求她行個方便,可她理也不理。我只好又在候車室里呆坐了一夜,第二天才到成都。
這時,四川大學已經開學9天了,老師和同學們都以為戴秉國不去了。
不管怎么說,雖然一路上曲折艱辛,入學也遲到了,畢竟我走出了大山,“走”進了自己未曾夢想過的大學校園,我的人生由此也開啟了另一扇門扉。
對比著這段回憶錄,再看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報道《貴州:山里娃入園不再難》,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我想起唐代詩仙李白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又想起清代大儒趙熙的“絕代經巢第一流,鄉人往往諱蠻諏。君看縹緲綦江路,萬馬如龍出貴州”……今天,貴州已將“難于上青天”的山道改為縣縣相通的現代高速路,又全省上下勒緊褲帶保障“教育優先”大戰略、為教育舍得持續大投入,埋頭抓好偏遠山區的學前教育。好厲害的兩板斧!
省委書記陳敏爾表示,要通過補齊教育這塊短板,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山里娃入園不再難”,來年沿著貴州的高速路,會走出多少個令人刮目相看的“戴秉國”?
側身西望長咨嗟:今天入園山里娃,來年如龍出貴州!
(作者系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葉小文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