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新疆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持續發力

2017年04月07日 14:48 | 作者:薩日娜 | 來源:中央統戰部網站
分享到: 

【編者按】新疆擁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它們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非遺項目而言,有許多可以開發利用、進行生產性保護,目前我區正在培訓各類非遺傳承人群,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近日,新疆大學蒙古族刺繡傳承人群普及培訓班在新疆大學開班,此次培訓是文化部、教育部共同部署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計劃項目,由自治區文化廳、自治區教育廳主辦,新疆大學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項目承辦,是新疆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項目的第三期。三期培訓探索出了怎樣的培訓之路?非遺文化如何能在傳承人手中、心中“活”起來?通過培訓能否實現精準扶貧?今日,本報推出專題,與您一起分享有關非遺傳承的話題。

3月30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新疆大學蒙古族刺繡培訓班開班,這已是新疆大學針對非遺傳承人群舉行的第三期培訓班了。一年多來,新疆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持續發力,全面提高了非遺普通從業者,特別是中青年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學習和領悟能力。

4月4日,自治區文化廳非遺處處長王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令人振奮的是,近日國務院轉發了文化部、工信部和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振興傳統工藝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主要任務,研培計劃首先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傳統工藝。恰逢其時,新疆非遺的保護和發展可謂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就此而言,傳承人群培訓計劃也是落實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一項具體實踐,通過集中的、整建制的、成規模的培訓傳承人群達到傳承文化、增加就業、提高收入、改善民生的目的。

據了解,2016年新疆非遺保護工作以“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為目標,不斷完善保護工作機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夯實保護傳承基礎,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17年,新疆將繼續深入推進非遺工作,提高傳承活力,增強傳承后勁。同時,研究制定《新疆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結合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開展傳承人群培訓。在保護傳承人方面,評估10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成果,完成15位65歲以上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等。

“我們將繼續積極做好諸如此次非遺傳承人培訓班的工作以及各項非遺保護工作,讓新疆非遺工作走進新時代。”王潔說。

蒙古族刺繡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研培計劃的目的在于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群的研修、培訓,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這個培訓班的重點是提高學員的技藝能力,在提高技藝能力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要去思考怎樣把民族特有的藝術文化進行推廣,發揮學員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文化和技藝的重要性,作為一顆非遺的‘種子’,讓非遺文化傳播開來。”王潔說。

新疆大學針對此次蒙古族刺繡培訓班聘請了多位歷史文化學者、民俗研究專家、文藝評論家、設計師、民間藝人以及國家級、自治區級傳承人為傳承人群授課。

新疆大學蒙古族刺繡培訓首席專家策·巴圖教授認為,蒙古族刺繡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開設蒙古族刺繡培訓班一方面能挖掘和保護、傳承這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通過這個舉措開發蒙古族刺繡文化的市場價值,而且通過市場讓更多蒙古族刺繡藝術家和他們的學徒們脫貧致富,這也是非遺傳承的目的所在。

新疆大學非遺培訓實踐基地高級講師蘇沙·托依拉:

這里是保護與傳承的孵化器

4月3日,新疆大學非遺培訓實踐基地高級講師蘇沙·托依拉正在為培訓班的學員講授新疆蒙古族刺繡圖案鑒賞及設計實踐,她用圖片展示和生動的語言向學員們介紹蒙古族刺繡圖案及相關的設計運用。蘇沙是新疆大學的一名蒙古族教師,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專業在讀博士,她從小就喜歡蒙古族刺繡及服飾文化,對這方面的研究有著極大的興趣。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地域、部落、服飾、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區別,還有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新疆蒙古族刺繡相對于其他地區的蒙古族刺繡,略有差異。”蘇沙介紹。

蘇沙通過與學員們交流發現,很多人都缺乏對蒙古族刺繡的了解,也有很多誤區,一些學員會把蒙古族刺繡與其他民族的刺繡圖案相混淆。“蒙古族刺繡中的經典圖案有自己的歷史淵源,使用不當,會弄巧成拙。”蘇沙說。

“因古代蒙古族的藝術載體大都是由有機物制成的,如毛織、氈子、服飾、皮質等,很容易被風化或被蟲蛀,因此,隨著時間流逝,很多蒙古族藝術品沒能被保存下來,尤其是刺繡物品保存下來的就更少了。再加上,以前人們不加以重視保護,現在留存的記載文檔也很少。”蘇沙說。

蘇沙認為此次培訓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不僅能讓傳承人和愛好者有機會進行專業的學習和充分的交流,更為搶救非遺文化做了實質性的推廣工作。在上課之前,蘇沙便詢問學員來參加此次培訓的目的,大部分學員希望真正了解蒙古族刺繡圖案的設計,能更好地掌握蒙古族刺繡技藝,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一些學員說,她們平時接受民族文化方面培訓,尤其是民族美術方面的教育機會非常少,對于民族圖案和設計都不知道從哪個渠道去了解信息,而現在,他們通過學習拓寬了視野,掌握了更加專業的刺繡技藝,能有這樣的培訓機會,學員們都抱著一顆感恩的心認真學習,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感越發強烈。”蘇沙說。

在培訓課上,蘇沙還向學員們分享了自己近年收集的蒙古族刺繡圖案以及一些刺繡方面的最新文創信息。蘇沙介紹,蒙古族刺繡是蒙古族工藝美術的一個種類,她還給學員們講解了更多刺繡在當代設計當中的應用情況、今后的發展趨勢等,她希望學員們在此次培訓中能有一些收獲,以后能在實踐中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學員布日才次克:做一顆種子讓非遺文化傳播開來□本報記者薩日娜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培訓了,第一次的培訓讓我收獲很多,也有很大啟發,這是非常珍貴的學習機會。”3月30日,來自博湖縣本布圖鎮那音托勒蓋村的布日才次克對記者說。

當日,新疆大學蒙古族刺繡培訓班開班,來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區的近60名學員將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專業技能培訓。此項培訓是文化部、教育部聯合啟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新疆大學分別承辦過花氈技藝傳承人群培訓班以及維吾爾族刺繡傳承人群普及培訓班。

布日才次克是本次新疆大學蒙古族刺繡培訓班的學員,她還參加了2016年3月初至4月初的首期花氈技藝傳承人群培訓班。“第一期是我和媽媽一起來參加的,通過那次的培訓我的刺繡技藝提升不少,對我的幫助和啟迪非常大,所以這次我又報名參加了。”布日才次克說。

對她來說,收獲最大的不僅是刺繡技藝的提升,她的設計和創新理念以及對非遺文化的理解也有很大提升。“在第一期課程中,我們不再限于民族服飾和飾品,而是把非遺民族刺繡的技藝運用在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上,比如做一些裝飾品、文具盒、錢包以及書簽等,我覺得非常新穎也很有時代感,而這些生活化的作品更容易讓人們喜歡。”布日才次克說。

第一期培訓結束回到家后,母親看到了她的成長,也更加肯定她的刺繡技藝,將自己的合作社交給布日才次克管理。現在布日才次克不僅獨自負責合作社的運營,她還會經常抽空去制作一些漂亮的毛氈書簽等手工藝品。“這都是我們第一期培訓后老師給我們聯系的訂單,學員們都會做,訂多少我們就做多少,能通過這個平臺把我們的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這讓我非常自豪。”布日才次克說。

在此之前,布日才次克只知道要學習刺繡技藝,卻沒有設計和創新的理念,通過培訓,她覺得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于是她將培訓中學到的刺繡技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她開始把自己平時穿的衣服或圍巾都繡上了學到的花紋和圖案,這讓周圍的人眼前一亮,很多人都有意向購買她刺繡的飾品。如今,她還有了自己設計制作民族服裝的意向。“等我把民族刺繡技藝和設計理念都學扎實了,我還要學習服裝的剪裁和制作,希望以后自己能親手設計、制作出漂亮的民族服飾。”布日才次克說。

新疆大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廣研究中心負責人王敏:

讓非遺文化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

由新疆大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廣研究中心舉辦的三期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培訓效果如何?如何推動非遺技藝傳承工作實際開展?新疆高校在幫助傳承人群脫貧致富方面有何作用?4月4日,記者采訪了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新疆大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廣研究中心負責人王敏,請她談談非遺傳承培訓帶來的變化和積累的經驗。

學員收到各類展覽的邀請

“我的一位參加非遺博覽會的學生有感而言,最精美的發簪,是在美人的發間才有了它存在的意義;最精美的花氈,是在新娘的膝下、讀書人的案頭、普通人的家里才能實現它的文化使用價值。的確,新疆的非遺名錄眾多,我們需要爭取讓更多的自治區非遺名錄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之列,對非遺研培開展而言,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使非遺傳承實至名歸。”王敏說。

目前,新疆大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廣研究中心已經承接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培訓項目三期,重點圍繞新疆國家級非遺名錄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中的“花氈”、“刺繡”開展培訓,效果很好,培訓學員逾200人,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回族、漢族等各族學員,他們有的是傳承人,有的是該非遺項目的經營者與愛好者,來自巴州、塔城、阿克蘇、喀什等各國家級非遺項目申報地。王敏介紹,三期培訓符合研培計劃“整建制、成氛圍”的培訓要求,學員們受訓成果進社區、進公共展廳,多次參加新疆大學圖書館、新疆宏美術館、班的書店、深圳文博會、山東非遺文博會的展覽邀請,并接受培訓公眾號“非遺巴扎”為之實現的線上技藝與產品宣傳、線下產品訂單服務,廣受好評。

讓非遺在傳承人手中“活”起來

對于如何推動非遺技藝傳承工作實際開展,王敏介紹:首先,針對每一次的培訓項目都會嚴格遵守非遺研培計劃要求的“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基本原則,就不同培訓項目的“培訓定位”“培訓宣傳”“培訓成果的市場反饋”精心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與實訓實施方案,針對不同民族不同非遺項目的民族民俗歷史文化研究聘請不同的首席專家問診把脈,幫助傳承人群提升自身技藝的文化自信。在培訓過程中,新疆大學尊重民族文化多樣性,面對技藝掌握水平參差不一的多民族傳承人群,通過技藝水平摸底調查,對學員進行分組培訓,課程內容包括理論、實踐、體驗與策展三個模塊,根據傳承人的接受水平制定課程內容。不僅如此,新疆大學圍繞不同培訓項目,啟動了“技藝模特宣傳計劃”“非遺巴扎”新媒體同步推送、學員作品公共空間布展、傳統媒體深度報道、宣傳片與紀錄片的攝錄、作品外包裝設計等互動聯發的宣傳計劃,最大限度地做好宣傳聚焦。讓作品直面社會和市場,讓非遺“活”起來。“活”首先是讓非遺在傳承人的手中、心里“活起來”,通過講座、考察、交流、實踐使非遺在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更好地與時代銜接;通過研培讓衍生品“活起來”,讓傳統的刺繡、花氈等非遺技藝轉換成不同類型的生活用品,使傳承人群的技藝能夠成為地方名片。

授人以漁做到精準扶貧

王敏認為,就新疆大學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的實際情形而言,非遺研培計劃選擇以高校為實施主體恰恰充分發揮了高校科研服務社會的功能,以科研帶動教學,服務社會,以非遺項目的具體子項為抓手,達到非遺走進高校、走進社區、活態傳承的目的。結合新疆的文化發展語境來看,如何依托非遺保護工程,促進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結合文化旅游與文化服務,帶動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恰恰是我們所需要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訓也是一種精準扶貧,讓學員掌握一項能夠致富的手藝,才能靠自己養活自己。新疆大學非遺研培項目提出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的培訓方案,就是希望學員們回家之后,可以自由結合,聯合作業,形成工作坊,形成產業鏈,借助新媒體、電商推廣他們手中的產品,同時完成銷售目的,達到宣傳效果。這是一件惠民的好事,不僅可以給學員們帶來經濟利益,還能激活新疆傳統手工技藝的產業鏈,促使“精準扶貧”落到實處。

創新思路打造“非遺品牌”

王敏說,新疆擁有太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它們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非遺項目而言,它有十大門類,花氈、刺繡技藝屬于非遺十大門類中傳統技藝、傳統美術中的一部分,新疆許多可以開發利用、進行生產性保護的文化資源還未啟動,它們有的仍然躺在古舊的書籍里,有的還陳列在博物館的櫥窗里。新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在保護與尊重的前提下,結合文化創意產業開展,需要依托國家非遺項目的支持,對新疆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意開發、品牌規劃,將它們從歷史書籍中、博物館中拿出來,促使其走向當代社會、走進現代都市生活,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中流行起來,并因此而再度繁榮起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疆也可以發展出家喻戶曉的“非遺品牌”,作為新疆發展致富的創新思路,引導新疆普通手工藝從業者創業、創新,涌現更多的文化名片,共同宣傳新疆的風土人情。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新疆 非遺 傳承 培訓 刺繡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亚洲第一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 中文字字幕乱码无线精品精品 | 思思久久96热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