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用科技手段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
——“互聯網+陳列展覽”研討會側記
互聯網作為當今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已經全面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2016年由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印發了《“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網絡媒介有效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目前博物館領域正在探討的重要課題。
3月26日,由廣東省文物局主辦,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省集美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和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互聯網+陳列展覽”研討會在東莞市海戰博物館召開。國內外博物館陳列展示、數字化建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互聯網+陳列展覽”主題,從技術手段、展覽策劃與設計、文化審美等角度,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進行深入探討。
培養互聯網思維
實現數據開放共享
如何講好陳展故事,提高博物館吸引力,滿足廣大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是博物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網絡全球化、移動終端普及化的時代,培養互聯網思維,樹立科技創新意識,促進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與博物館展陳融合,是打造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的重要途徑。
在互聯網綜合認證信息系統開發之前,很多博物館資源相對封閉。通過信息系統互聯,能夠實現“互聯網+”架構下的數據開放共享。為此,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文物保護實驗室主任楊曉飛提出,應規范博物館產品的架構,基于廣域布置云計算服務,同時注重相關平臺上的系統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規范數字版權,優化數字化服務。
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博物館的信息交互,需要相關技術和設備支撐。天津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信息中心主任張加萬認為:“相關技術領域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設備,例如人機交互設備、虛擬現實設備、增強現實設備等。同時在技術方面,全息技術、全景技術、3D圖形學技術,在博物館都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借助科技手段
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
文物普查采集了海量文物圖像信息,利用這些資源和現代科技手段,國內大多數博物館已經嘗試進行文物的數字化展覽。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姚菲闡述了“互聯網+”模式下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數字化形式。據介紹,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展覽計劃管理系統采用數字日歷的形式,添加相關附件便可預約時間、設施,指定參與的人員,參與者還可在登錄系統后查看計劃及具體內容。
廣東省博物館網絡信息部主任黃青松以該館的數字互動空間為例,介紹用戶界面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應用。用戶界面是指對軟件的人機交互、操作邏輯、界面美觀的整體設計,可以使用戶方便有效地操作硬件,達成雙向信息交流。在廣東省博二樓大堂有一面40平方米的拼接墻,可以看到3000件(套)在展文物的查詢與瀏覽記錄,還有超過400件(套)文物的三維數據展示,最多支持12個人同時操作。
深圳市南山博物館館長戚鑫對中小博物館如何利用大館文物數字資源打造展覽提出建議:與其他機構建立數字文物展覽合作意向,借助其他單位資源,形成完整的運作機制;整合并完善文物數字資源,建立數字展示采集標準;通過數字化資源整合,舉辦大型專題展覽,如將各大博物館的傳世唐宋畫數字資源集合起來做展覽等。
拓寬信息傳播渠道
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展覽互動環節,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使用智能導覽提升觀展體驗,借助沉浸式互動內容展示歷史文化特色,根據展覽的主題打造各類線上互動項目。在宣傳方面,博物館不僅通過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及時發布消息,還覆蓋各大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行業媒體等傳播途徑,將展覽信息最大限度地傳遞給公眾。
山西博物院文物信息中心主任薛峰以“考古的故事”展覽為例,分享了網上辦展的經驗。該院通過專題網頁、視頻解讀、微信平臺語音導覽、360度全景漫游等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觀展,觀眾不僅可以在微博平臺觀看直播,還可以運用VR技術,“走進”墓室墓道。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指出,互聯網技術是傳播陳列展覽的手段和平臺,而陳列展覽若要吸引眼球、引起關注,則必須堅持內容為王。要注重對藏品進行研究,充分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把文物信息和歷史知識講全講透,并借助多媒體技術、信息化技術、數字化手段等,全方位展示文物,向公眾進行傳播和宣傳。他表示,希望能積極探索陳列展覽與互聯網領域的融合發展模式,通過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博物館陳列展覽跨越式發展。
本次研討會為文博工作者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陳列展覽提供了新視角、新思路。來自廣東東莞的一名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研討會專家們的前沿觀點為我們開拓了視野。這些理論與我們的實際工作聯系緊密,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互聯網+陳列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