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移風易俗,還是剛柔相濟的好
不去尋找根源,挖掘民俗形成的環境,用簡單的一紙禁令去碰撞自發的民意,未必就能“好心得好報”。與其渴望短時間內的戛然而止、立竿見影,不如多給公眾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人們更易理解與接受。
為保護環境、倡導新風,清明節前,黑龍江哈爾濱市政府發布《關于禁止生產經營焚燒冥紙冥幣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有關事宜的通告》,其中提及嚴禁燒紙祭祀。然而這項規定在現實中卻遭遇落地難:售賣冥幣的攤位依舊營業,市民燒紙祭祀現象并未消失。(見4月5日《工人日報》)
清明燒紙這件事兒已經有千百年歷史了。多年來,各級政府部門也都在大力呼吁、提倡文明祭掃,但這事兒始終難以禁絕。說實話,這個禁令的初衷是好的,正如在很多民生事務上,一些地方的決策初衷都是好的,比如在解決高額彩禮的“劃定具體標準”方面,但是,事實證明這些良好初衷最終沒能落得良好執行,反而還惹了一身的輿論批評,可見移風易俗之事,還需柔剛相濟,這里之所以不說“剛柔相濟”,意在強調以柔為先。
民俗之中,有可保留之精華,亦有需改進之不足。民俗是民間自然形成的,具有很強的自發性、規律性,且由來久矣,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去尋找根源,挖掘其形成的環境,以簡單的一紙禁令去碰撞自發的民意,未必就能“好心得好報”。與其渴望短時間內的戛然而止、立竿見影,不如多給公眾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人們更易理解與接受。
有一則寓言說,冷風和太陽打賭誰能把人身上的衣服弄掉。結果,冷風越吹,地上的人就越裹緊衣服,而當太陽增加熱度的時候,人自己就脫掉了衣服。移風易俗也是如此。比如,哈爾濱市前幾年推出“祭祀鼎”,讓大街小巷隨意燒紙變為了有規矩、有限制的燒紙,人們排隊在指定位置燒紙祭祀曾成為一時美談。雖說燒紙風俗并沒從根本上革除,但畢竟在解決遍地紙灰、隱藏火災隱患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城市管理的暫時退讓不是坐視不管,而是用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巧發力,推動事情的解決。
當然,雖說移風易俗以柔為先,但是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剛性”,只是剛性的規定一旦遭遇“有規不依、執規不嚴”的尷尬,不免會發現規定出臺時缺少必要考慮和細密調研的癥結。因此出臺剛性規定,在時機尚不成熟時,不妨將底線定得低一些,或暫緩出臺。否則,禁而不止,難免對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形象造成一定損害。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移風易俗 燒紙 剛柔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