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因為戰亂和銅禁 金代窖藏貨幣保留至今

2017年04月01日 14:22 | 來源:遼寧日報
分享到: 

  展現金人生活場景的雕塑和金代貨幣。

  文物檔案

文物檔案

金代貨幣窖藏

營口市博物館保存的金代窖藏貨幣有35種,其中宋朝銅幣有28種,宋朝銅幣中的北宋幣23種,南宋幣3種,金朝貨幣2種,最晚的是大定通寶。遼陽市博物館保存的永昌雅居金代貨幣窖藏(上圖所示)發現36種貨幣,年代最早的為漢代貨幣,最晚的為金代的大定通寶。該窖藏出土貨幣數量巨大,是遼寧省目前已知最大的錢幣窖藏。據專家猜測,該窖藏可能是金朝東京府“回易務”或“東京路轉運司”或私人商戶的錢庫。

核心提示

3月14日,在本溪市千金溝304國道公路旁發現了一處金代貨幣窖藏。據專家介紹,我省幾乎所有地級市都曾出土過金代窖藏的貨幣,且朝陽、阜新、遼陽等地出土的貨幣量都很大。

事實上,在全國范圍內,金代貨幣窖藏的發現量以遼寧和吉林兩省為最多,研究者認為,這和金代的對外戰爭和實行銅禁的政策有關。

出土貨幣多為金代窖藏,遼陽一次出土10多噸

3月17日,記者在營口市博物館看到兩大堆保存完好的古錢幣。

“這是2002年在大石橋市周家鎮大金寺發現的,我們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當時那里共出土了一噸多的青銅貨幣。”營口市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閻海介紹說,這些都是典型的窖藏貨幣。

古人窖藏貨幣的形式通常是在木箱、木柜上覆以石板,抑或用灰陶罐盛裝,然后埋藏在地窖中。我省著名錢幣研究專家、沈陽市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姜力華告訴記者:“事實上,我省幾乎所有的地級市都有窖藏貨幣的出土,而且朝陽、阜新、遼陽等地出土的窖藏貨幣量都很大。”

令人震撼的是在2008年遼陽市文圣區的永昌雅居建筑工地,出土了10多噸窖藏貨幣,這也是目前我省發現的最大量的貨幣窖藏。

據遼陽市博物館副館長張君弘介紹,永昌雅居建筑工地的窖藏貨幣出土時保存情況較好,特別是其內部的銅錢整齊碼放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外界對它的腐蝕。

如今,金代貨幣窖藏在我省仍不斷有新的發現。就在今年的3月14日,本溪市千金溝304國道公路旁又發現了一處金代貨幣窖藏。

當然,金代貨幣窖藏的發現并非我省獨有,河南、河北、陜西、山東等地也發現了許多貨幣窖藏。不過,發現數量以我省和吉林省為最多。這一現象引起了學界的關注。致力于錢幣研究的姜力華告訴記者,目前,我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發現的貨幣窖藏基本為遼代窖藏和金代窖藏兩大類,其中約90%為金代貨幣窖藏。

判斷窖藏貨幣所屬年代,是以出土貨幣中年代最晚的一枚為斷代標準。遼、金貨幣窖藏最容易分辨,比如遼代貨幣窖藏中只有遼幣及其以前的貨幣,差不多都是一枚當一文的小平錢,而金代貨幣窖藏中,除了小平錢,還會有折二(一枚當兩文)、折十(一枚當十文)等大平錢。據此可知,大石橋市大金寺及遼陽永昌雅居發現的貨幣窖藏皆為金代窖藏。

出土的金代貨幣窖藏中,北宋貨幣約占85%

考古人員在對大石橋大金寺窖藏貨幣進行系統清理時,發現這批窖藏貨幣種類多達35種,涉及漢、唐、五代十國、宋和金等朝代,其中宋朝貨幣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占絕大多數,金代貨幣很少。

無獨有偶,遼陽永昌雅居金代窖藏的貨幣也有相似的表現。

“其實,金代窖藏的貨幣普遍具有這一特征。”姜力華說,“目前已發掘出土的金代窖藏貨幣,都是以北宋貨幣居多,大約占85%,唐代開元錢、漢代五銖錢等僅占10%左右,而金朝貨幣尤其少,甚至不足5%。”

金代窖藏的貨幣以北宋貨幣為主,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金在建國初沒有貨幣。據介紹,金國當時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生活方式仍以漁獵、采集和原始種植為主,人們之間的交易采取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

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金對遼、宋的掠奪。金國發動了一系列針對遼和宋的戰爭,攫取了大量的貨幣財富。據《大金國志》記載:“阿骨打十四年六月,括寧江州一路金銀帛粟,盡數以往,民間有隱者斬。”宋金通過“海上之盟”聯合滅遼后,北宋不但把原來獻遼的四十萬兩歲幣輸入金,還要每年另納“燕京代租錢”一百萬貫。宋金的“城下之盟”又使金從宋獲得更多的歲幣。

歲幣雖以銀兩為計算單位,但宋朝無力全部用銀兩來進貢,因而用銅錢折算,這也是金代窖藏出土錢幣多為宋錢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對遼、宋的掠奪,極大地充實了其貨幣擁有量。在金朝建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境內普遍使用的是宋朝貨幣。”姜力華說,宋、金之間的對峙,并沒有中斷貿易上的往來,兩國交界地區一直設有榷場,以方便貨物交易。由于金朝貨幣不足,因此,金人多以物換取宋的銅幣。

除了以物換錢,金朝還采取種種手段高價收買宋錢,以獎勵宋錢的秘密輸入。如此一來,數量巨大的宋錢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地流入金朝轄區。

“雖然金朝在海陵王時期曾鑄造過銅幣,但數量并不多。有金一代,主要使用的仍是宋幣和其他朝代的舊幣,因此金代貨幣窖藏中出土的貨幣種類繁多,卻以宋幣為主也就不奇怪了。”姜力華說。

窖藏與戰亂和銅禁政策有關

“金代將銅幣窖藏起來,戰亂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姜力華說。

金朝自建立、發展,直至走向衰敗的全過程,始終貫穿著戰爭、動亂和遷徙。特別是在金末的蒙金戰爭中,動蕩的形勢使得許多人逃離家園,他們來不及帶走沉重的銅幣,只好埋藏在地下。結果埋藏銅幣的主人再也未能返回故里,這些銅幣也就長久地埋于地下了。

關于埋藏這些銅幣的主人,姜力華表示,應是一些官僚、貴族或者商賈富戶。在金朝很多地區,百姓日常交易始終為物物交換,接觸不到如此大量的銅幣。

金朝的禁銅政策也是造成金人普遍窖藏銅錢的重要原因。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中國絕大多數銅礦分布在南方地區,而金朝所在的北方銅礦資源非常少。銅不僅是鑄幣的重要原料,而且在制造器物上耗量也很大,造成了全國缺銅,為此,金朝實施了嚴格的銅禁政策。

金天德二年(1150年),金朝對舊幣進行改革,限制銅幣,強使交鈔(紙幣)的流通。此次改革在貨幣史上雖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連年戰亂,通貨膨脹,交鈔嚴重貶值,每貫值不到一文錢,還不夠印制的工本費。于是,那些官僚、貴族、商賈富戶紛紛棄交鈔,轉而大量收購銅幣。

然而,金朝的禁銅政策十分嚴格,銅錢既不能銷熔,又不準越界。銅錢占有者們,只能將手中的銅錢暫時隱藏起來,以等待這種政策的廢除。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禁銅政策后來不但沒有廢止,而且到金世宗時期更加嚴厲了,除了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銅鏡、腰帶、魚袋、鈸鈷鐃磬、鈴杵等器物之外,所有的銅器都要歸公。《金史·食貨志》對此曾有明確記載:“民用銅器不可闕者,皆造于官而鬻之。”由此可見金世宗時期禁銅的范圍之廣、政策之嚴和力度之大。而民間為了躲避政府的禁令,有時也不得不將手中的銅錢長久地積藏起來,貨幣窖藏因此產生。

今天的遼寧地區,在金朝時屬于東京路、咸平路及北京路轄境,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通往東北腹地和蒙古草原的必由之路。特別是遼東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當時的海陸交通要道,而且也是金朝政治、經濟、文化最繁盛的地區之一,是商旅云集之地,因此貨幣窖藏更為常見,且規模比較大。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戰亂 銅禁 金代窖藏貨幣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玖玖爱精品视频在线 | 在线97免费视频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8 | 日韩美女少妇免费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理论在线 | 亚洲欧美最新在线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