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洪銀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強國建設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新思想新論述

2017年03月29日 09:13 | 作者:洪銀興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較短時間里由低收入階段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我們面臨著新的發展問題。解答好這些問題,需要不斷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進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不僅是指引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之魂,而且是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思想之魂,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新境界。

以重大發展問題為導向推動經濟發展理論創新

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創新,最重要的是抓住我們所處發展階段的重大發展問題,積極作出回應。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現在已經告別低收入發展階段、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面臨一系列新的重大發展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一是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這就提出了中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二是世界上一些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沒有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等嚴重問題,發展陷入停滯。我們面臨著避免重蹈他人覆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三是發展面臨一些深層次難題,包括傳統發展動力衰減、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經濟結構不合理以及發展水平和質量不高、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等。解決這些重大發展問題,呼喚經濟發展理論創新。習近平同志的有關重要論述,為解決這些重大發展問題和創新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指明了方向。

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從戰略機遇期視角觀察新常態,不能只把新常態理解為經濟增速放緩,還必須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論述,掌握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抓住和用好發展的新機遇。應當認識到,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的變化過程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因而新常態不只是速度變化,還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結構優化,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二是動力轉換,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可見,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發展新階段的特征、機遇和任務。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引。創新著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著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著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著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著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新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開創性成果,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科學指南。

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夯實經濟發展理論基礎

為誰發展,是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礎,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按此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需要明確三個發展目標:以發展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把握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也出現了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在發展新階段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要在發展中共享、在共享中發展,努力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按照共享發展理念,經濟發展不是為少數人、一部分人服務,經濟發展理論也不能為少數人、一部分人服務,而是要為全體人民謀利益。在共享發展中,人民群眾共同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在民生改善中有更多獲得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改革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

結合發展新特征新趨勢深化對科學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途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一深入闡述,是對經濟發展規律性認識的理論升華,是對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的科學把握,是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思路、新路徑的高度概括。

我國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兩大發展問題日益凸顯:一是發展不平衡,二是生態環境不堪重負。新發展理念指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實現科學發展的路徑。

通過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是協調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首先是補齊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短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2013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協調發展,要求著力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其次是補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塊短板。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通過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長期以來,依賴化石能源的傳統工業化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為了應對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同志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把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多樣性的生物、綠色的環境看作寶貴的生態財富,進一步明確了生產力研究的三個層面: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保護生產力。對于經濟發展來說,這三個層面缺一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研究經濟發展,就要建立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立足我國國情和實踐推進經濟發展動力理論創新

習近平同志指出:“對我國這么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功能是尋求發展的動力。在生產關系層面,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尋求發展動力。在生產力層面,則是在供給和需求兩側尋求發展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市場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消費、投資和出口成為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進入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的問題突出出來,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動力轉換。

經過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傳統經濟要素的推動力出現衰減是不可避免的。但應看到,影響經濟增長的要素除了物質資源和勞動力,還包括技術、結構、效率等。在現階段,雖然物質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供給側的推動力在減弱,但技術、結構、效率等方面的動力還沒有充分激發出來,科技創新、結構調整、效率提高等都還有巨大潛力,而且是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其中,最重要的動力是創新的驅動力。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供給側的其他動力如結構調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也需要依靠創新才能充分激發出來。現在,我國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在世界上的位置已從跟跑并跑提升到并跑領跑、搶占戰略制高點,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任務更為緊迫。新形勢下,我國企業必須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努力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爭取在價值鏈中占據主導地位。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洪銀興 新發展理念 經濟強國建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少妇特级福利 | 乱码乱a∨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高清 |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夜夜 | 日本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