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文明解決紛爭不意味著逆來順受
3月27日是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校園欺凌”也成了這一特殊日子里人們格外關注的話題。《反校園欺凌手冊》和《反校園欺凌手冊學生讀本》主編佟麗華近日表示:所謂校園欺凌,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原始的處理人際關系或者處理矛盾紛爭的方式,而反對、防止欺凌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聯系實際,這種說法相當有吸引力。校園欺凌多發端于微不足道的口角或摩擦,有些甚至僅僅是因為看不慣對方著裝打扮等。世界是多元的,人類生存于世,注定要同與自己截然有別的其他人打交道,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促進自我健康發展。校園欺凌同解決紛爭方式不當顯然存在關系。無論是肉體上的拳腳相加,還是語言上的諷刺羞辱,都是欺凌者自我膨脹、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結果。通過教育來理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然能有效防止校園欺凌的擴散與再發生。
不過,我們也必須意識到,解決校園欺凌遠不如紙上談兵那么簡單。對欺凌不加甄別地鼓吹“文明解決”“理性對待”,相當容易誘發悲劇的發生。當同學之間一般性的肢體沖突上升為有組織、有計劃的校園欺凌時,被欺凌者常常面臨道理無處可講、痛苦無處可訴的情形,特別是那些連教師也不自覺參與其中的欺凌事件更是如此。日本作家乙一在小說《瀕死之綠》中描述了一個學生被欺凌的故事:某中學來了一名年輕有為的教師,他逐漸發現自己被學生排擠,為了重新受學生歡迎,他開始有計劃地折磨一位學生,班上發生的一切不如意事都推到這個學生身上,最終這名無辜的孩子成了一切仇恨、抱怨的眾矢之的。忍無可忍的學生最終潛入老師家,試圖殺掉自己曾經崇拜的師長。當然,小說結尾這場謀殺并未如愿以償。筆者舉這部小說為例僅僅是要說明,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大多狀告無門,因為本能伸出援手的人許多時候恰恰是悲劇的制造者。學校和家庭是學生生活的兩個世界,為了不讓父母過分擔心,受欺凌的學生更容易刻意渲染自己在學校受歡迎的情況,這不是因為他們無能,而是因為他們善良。正因其善良,內心深處渴望與欺辱自己的人和平相處,他們才容易成為暴力襲擊對象。綜觀一系列校園欺凌案例,不難發現,在欺凌者肆無忌憚、毫無協商可能的前提下繼續鼓勵孩子用文明、理性的方式去交流、疏解矛盾,無異于與虎謀皮。這是一種虛偽的道德觀,文明解決紛爭并不意味著對暴力逆來順受。
不少案例也表明,即便是教師、班級同學共同參與的極惡劣的校園欺凌事件,欺凌者也害怕警方介入。從心理學角度講,欺凌者已對霸凌成癮,他們很難從扭曲的精神狀態中掙脫出來,讓警方及時介入、讓專業心理醫師對事件雙方進行心理治療才是最正確的選擇。然而現階段的問題是,由于法律對校園欺凌并無清晰界定,認定“何為校園欺凌”仍是一大難題,特別是一旦涉及責任歸屬問題,校園出于對學校聲譽、欺凌者未來等方面的考慮,常拒絕承認發生欺凌。可紙包不住火,到了校方不得不承認的時候,悲劇已無可挽回地發生了。
要消除校園欺凌,加強思想教育、督促學生以文明方式解決紛爭無疑是重要的。不過在相關法律尚不健全,包庇欺凌現象仍較普遍存在,對校園欺凌的隱蔽性、危險性認識仍然不足的當下,片面強調文明、理性,忽視對學生據理抗爭的鼓勵和教育,反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欺凌 校園 解決 學生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