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許瑞生:在建筑文化中留住鄉村文明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22日電(記者 趙瑩瑩)“新農村建設”的啟動,在城市化、工業化浪潮中開始了加速農村現代化的進程。“美麗鄉村”的指向,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統籌中興起又一波鄉村文明建設的潮頭。中國鄉村正經歷一場傳統向現代的深刻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許瑞生 網絡圖片
鄉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認為,對此應該有更深層的叩問和更長遠的追尋,“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建設美麗鄉村,光靠農民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也不能簡單地把城市規劃套用到鄉村規劃中來。
“傣族竹樓、客家圍屋、潮州民居、徽派建筑……不同的建筑風格承載著不同的民俗,風格固然千差萬別,天人合一的意境卻隨處可見。”徐瑞生說,文化需要傳承,建筑文化也不例外。若無傳承,那些散落于鄉野的古建筑隨時會消失于人們的視線中,而一段歷史就此湮沒無聞;若不發揚,以古建筑為根基的中華傳統建筑則無法立足于現代,傳之于后世。
他坦言,“水泥森林”式的城市建筑風格不適合鄉村,缺乏歷史沉淀的民居更載不動記憶中的鄉愁,“推進城鄉一體,建設美麗鄉村,不是追求城鄉一樣,不是讓鄉村全然變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不同的文明,順應不同的規律,走出一條生態、生產與生活契合,自然、文化與歷史和諧的城鄉差別化互動型協調發展道路。”
千百年來形成的村落空間、建筑風格,鐫刻著一圈圈生命的年輪,印載著一個個家族的譜系。人們在與鄉土的廝守和融入中,感受著土地的博大與包容,體驗著生活的質樸和厚重。然而,市場經濟的侵蝕,核心人群的外流,發展主義的泛濫,還有人口和資源日益嚴重的危機,村莊邊緣化、空心化日益加劇的趨勢,都給鄉村文明的建設帶來了嚴峻挑戰。
“鄉村文明的構建,絕非孤獨地守護每一個空心化的村莊,也不是簡單地還原每一份從前的模樣,而是要從鄉土文化中汲取傳統營養,從城市文明中吸納現代元素,塑造嶄新的村莊形態。”在徐瑞生委員看來,古建筑的博大精深不能止于古代,而理應在當代也找到新的生命力。新鄉村建設可以發動更多的建筑師、規劃師、工程師等專業志愿者參與進來,幫助鄉民復興鄉村文明,推動具有中華傳統建筑文化自信的鄉村規劃與建設。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 許瑞生 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