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八旬老人為何要雨夜“逃離”養(yǎng)老院
韶關湞江公安分局昨天向媒體通報,該市一名住在市區(qū)養(yǎng)老院中的84歲老太太,難忍思鄉(xiāng)之情,竟然在雨夜凌晨時分翻越高墻、撬毀鐵絲網后成功“越獄”,打算冒雨徒步回80多公里外的鄉(xiāng)鎮(zhèn)家中。所幸過路群眾及東河派出所民警聯手,終將該名“頑皮”的老太太安全交由家屬領回。(3月20日《廣州日報》)
凌晨時分翻越高墻、撬毀鐵絲網,于八旬老人,是何等艱難,何況還要冒雨徒步80多公里,年輕人都難以承受,然而在老人看來,與得到親情的慰籍相比,這點付出根本算不了什么。那么,于子女家人,能體會到親情于老人,是如此的重要嗎?
確實,老齡化社會日益嚴重的時代,“四二一”結構家庭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根本無法照料好老年人,尤其是提高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生活質量,為了讓家屬子女安心、放心地工作,把老人送進養(yǎng)老院,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但由此產生的問題是,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子女總是覺得忙完自己的事再抽空看望父母也不遲,于是住在養(yǎng)老院的老人,大多都和這位八旬老太一樣,長期缺少親情的滋潤。
應該說,有些子女未能經常來看望父母,也未必是孝心的缺失,比如有些子女覺得養(yǎng)老院的服務更為專業(yè),有專業(yè)的護理人員和醫(yī)生護士,對老人的照顧會更好,子女反而常常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子女看望老人帶來的精神上的慰藉,是養(yǎng)老院工作人員所不能給予的。行孝并不只是讓老人有優(yōu)裕的物質生活,給老人親情的溫暖,是最大的孝,而這其實本來就是子女的責任。
當然,于許多子女,總強調自己“身不由己”,不能抽出時間去看望住在養(yǎng)老院的老人,或迫于生活工作的壓力,或有種種的原因,而于當今競爭社會,這也確實是實情,但如果心中有父母,即使再大的難處,也都是可以克服的。
據最新統計,中國大陸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預計到2027年,這個比例將會上升至14%,今后將有更多的老人選擇進入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現在的問題是,于子女,把老人送進養(yǎng)老院后,怎樣讓親情依然相伴在老人身邊。唯有如此,養(yǎng)老院于老人,才有可能真正成為老人安度晚年的福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老人 養(yǎng)老院 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