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馬新強代表建議:校企互動 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創業
人民政協網3月15日電(記者 張春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大決策出臺后,國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動‘雙創’活動的開展,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空前活躍的創新創業氛圍,增加了就業并產生了一定經濟效益。”全國人大代表馬新強如是說。
馬新強代表認為,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應當注意到,目前的“雙創”活動特別是大學生創業主要集中于互聯網服務、休閑娛樂、IT硬件等領域,產業規模偏小,領域細分不夠,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度不高,對于距離“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成為經濟“新引擎”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同時,大學生由于資源、經驗匱乏,導致創業路上屢屢受挫。
為此,馬新強代表建議:
首先,“雙創”應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的形成。應加大對以新技術為基礎的創業活動的支持力度,聚焦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重點領域,打造新技術的策源地;其次,鼓勵規模企業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吸納更多有能力的年輕人在此平臺創新創業;第三,讓更多的企業家走進大學進行創業教育。政府牽頭,校企聯合在大學城設“創業小鎮”。幫助年輕人增強對市場、對社會的認知,提前對自己的職業和發展進行規劃,通過創業教育,讓年輕人不僅能規劃好人生,更要創造出一種敢闖、敢創的精氣神;第四,進一步深入調研并持續跟蹤“雙創”活動的開展。可選取中關村、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進行調研,界定“雙創”企業的范圍,統計各關鍵經濟指標中“雙創”企業對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貢獻;對“雙創”企業的行業和產品構成,以及與實體經濟結合的程度進行調研;調研若干校企互動,利用“雙創”轉型,實現自身轉型與支持大學生創業雙贏的規模性企業,以獲得實體經濟企業與“雙創”結合的經驗和實感;調研大學生創業中若干擁有核心技術的“雙創”企業,及時分析問題,總結經驗,適時推廣,以標桿企業引領“雙創”的深入開展。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馬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