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人民代表”習近平——寫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勝利閉幕之際

2017年03月15日 13:57 | 作者:曾偉 李警銳 賈玥 劉茸 吳競 張琪昭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3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的審議。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2017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一個名為《人民代表習近平》的微視頻迅速刷屏網絡。從人民中走來,自稱是“黃土地的兒子”;到群眾中去,給老人端飯、盤腿和老鄉嘮嗑……視頻講述了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代表”——習近平的故事。

一枝一葉總關情。視頻背后,是一個夙興夜寐、殫精竭慮的忙碌身影,是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的切實行動,是人民代表習近平以百姓之心為心的真實寫照。

從十二屆一次會議到五次會議,習近平先后30次參加團組審議討論。在每年春天的盛會上,凝聚共識,擘畫未來,他帶領人民向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力前行。“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2014年,習近平接受俄羅斯媒體采訪時說,真摯的人民情懷深沉而堅定。

民生所指,國運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

2002年3月4日,《人民日報》兩會特刊刊登了一篇以《牢記政府前面“人民”二字——訪福建省省長習近平代表》為題的文章,習近平說,“我們要始終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對群眾的悲歡冷暖感同身受。”

這些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踐行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關心民眾疾苦,為民、惠民、富民,讓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讓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愈顯厚重。

民本——一路促民生

“脫貧攻堅一定要扎扎實實,我們的時間表就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你們各級領導也唬不了我,我就是從貧困地區出來的,那什么樣子我都知道。”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

從2013年至2017年全國兩會,習近平每次參加團組討論時,都與人民心心相印。淳樸的話語,寄托了對困難群眾的牽掛;真摯的感情,閃耀著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立場”、“民心”、民眾“獲得感”,都是習近平經常提及的詞匯、關心的話題。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習近平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梁家河、正定、寧德……40多年來,從生產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到泱泱大國的最高領導人,他的民生情懷和執政脈絡都清晰可見。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習近平的人民情懷,來源于他飽嘗艱辛的特殊成長經歷。

48年前,不到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陜北農村插隊,來到了梁家河大隊。在這里,習近平深刻地認識到“勿忘人民”始終是立黨之本。他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寫道: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

“當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這里。”習近平的這句真情告白,浸潤著梁家河所有人的心田,讓他們深受感動。

1984年6月17日, 31歲的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刊發的通訊《正定翻身記》中,文章以較大篇幅報道了正定經濟的新變化。1983年,正定糧食單產和總產都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373元,比1981年增長75%。“‘高產窮縣’得救了”“這樣的發展速度在正定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文章這樣評價。

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習近平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習近平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全地區絕大部分鄉鎮,全力推動閩東地區擺脫貧困。

習近平所著的《擺脫貧困》于1992年7月首次出版。該書收錄了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期間的重要講話和文章,共29篇。書中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四下基層”“經濟大合唱”,深刻指出“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于發達國家之林,才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這些富有創見的理念、觀點和方法,至今聽來,仍振聾發聵。

習近平離開寧德時,全區已有94%的貧困戶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90年8月12日的《人民日報》以《寧德越過溫飽線》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

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兩會期間,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參加省人大溫州代表團討論時說,在欠發達地區,要倡導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觀念,強化自我發展能力。

“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約十年后的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再次強調了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在活力,這次他提出了“內生動力”一詞。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從“正定翻身”到“晉江奇跡”,從“八八戰略”到“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號令”,從黃土地中走來的習近平,始終不忘“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鄉親。他深知,每一次的改革和發展,都匯聚著億萬次的心跳。以人民的獲得感為試金石,習近平帶領群眾昂揚奮進在“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征程上。

務實——全面抓民生

把人民的疾苦關切在心上,貫徹到執政理政的各個環節。習近平拿出的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1989年1月,習近平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就曾在文章中提出,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要扎扎實實,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在習近平眼中,扶貧攻堅事關民生安穩。“要舉全國之力,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發出了脫貧攻堅總號令。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最牽掛”也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么樣、住得怎么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2015年,習近平到梁家河村時,給鄉親們送上他自己出錢采辦的年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談到“懸崖村”感覺“很揪心”。他再一次強調,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四年來,扶貧攻堅大步向前,中國貧困人口減少近6000萬,相當于減少了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規模;2017年,將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全面實現小康,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既是承諾,也是習近平“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行動。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隨著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改革紅利不斷釋放。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來,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始終是改革前行的目標和方向。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六次會議上強調,讓群眾來打分,看改革是否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是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影響著人類的未來。2013年以來,《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專項督導辦法》《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正如習近平在2016年教師節來臨之際所指出的,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26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獲審議通過。作為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綱要的出臺意義重大。

綱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可以說是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發展之要。習近平提出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2013年他在天津考察時指出,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加強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工作,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

對于下崗人員再就業問題,總書記也一直掛念在心上。2016年他在安徽考察時指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會有一些職工下崗,要通過鼓勵企業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社會政策托底等渠道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盡快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習近平曾指出,要進一步關注青年愿望、幫助青年發展、支持青年創業,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現在,依托“互聯網+”和大眾創業、大眾創新,發展新動能加快積聚,每天數以萬計的新企業注冊誕生,僅在2015年又有1300多萬人走上就業崗位。

從解決上學難、看病難等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日常問題,到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再到完成脫貧攻堅的歷史重任……突出的問題意識、細致的制度安排、過硬的成績清單,彰顯出的正是習近平真字為先的人民情懷。

新風——治吏為民生

對于人民,習近平像春天般溫暖;對于腐敗分子,則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

2014年2月,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深有感觸地講到:“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事實也正是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貫穿在各項決策和各項政策中間,讓腐敗分子聞風喪膽,卻讓人民群眾猶如感受清風撲面,沁人心脾。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對于從嚴治黨、凈化風氣,習近平曾多次指出,必須將其放在關乎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來看待:“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黨員干部權力來自于人民,應把根更深地扎在人民群眾之中。在習近平心中,黨和政府的工作,從根本上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民;也只有人民群眾的直觀感受,能夠作為其衡量標準。2015年6月,他在貴州考察時指出:“黨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

他還特別強調,領導干部應當向人民群眾學習:“領導不是百事通,不是萬能的。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多同群眾交朋友,多向群眾請教。要真正悟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很少呆在縣委機關,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層調研,跑遍了正定的每一個村。他在寧德任地委書記時,倡導開展“四下基層”,并以身作則三進下黨鄉。在福州工作時,他大力推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到浙江工作后,他用一年多時間就跑遍了全省90多個縣(市、區)。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跡已遍及了全國31個省(區、市)。

習近平的群眾路線,不僅僅體現在如何主政為民、施政知民上,更體現在他對觸犯黨紀國法的行為毫不姑息,對傷害群眾利益的做法絕不放過。“打鐵還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蟲生”,習近平的鏗鏘話語,讓民眾對中央打擊腐敗的力度和廣度充滿期待。

在主政福建寧德期間,他銳意反腐,整治黨政干部違規建房風氣,在地委工作會議上指出:“這里有一個誰得罪誰的問題,你違紀違法占地蓋房,為一己之私破壞了黨的權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黨,得罪了人民,得罪了黨紀國法,而不是代表黨和人民利益查處你的干部得罪了你。”

清除這些“擺在馬路邊的腐敗”,確定把“敢于碰硬,敢攻難點,抓反面典型,拔釘子戶”作為查處的突破口,習近平下決心剎住這股不良風氣,“要干就干成,義無反顧,開弓沒有回頭的箭”。據《閩東報》報道,1989年1 到9月,習近平就查處441人,其中副處級以上干部18人,科局級77人,還涉及到2000多名官員。

他不僅僅看重反腐敗為黨的自身凈化起到的作用,更看重它為人民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2015年3月,習近平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反腐并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有利于經濟發展持續健康。”他一語點破“反腐影響經濟”偽命題。

習近平指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嚴懲腐敗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黨內如果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態必然會受到污染。因此,必須做到有腐必反、除惡務盡。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這是一組罕見的反腐數據:據中紀委統計,2016年全年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40827起,處理57723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42466人。2015年,上述數據分別為36911起、49508人、33966人。2014年對應的數據則是53085起、71748人、23646人。巨大的數字背后是“除惡務盡”的堅強決心,充分彰顯了黨不折不扣、鐵腕反腐的行動力。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同采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時說。其言也諄,其意也深,他對關注民生作出了最動民心的注腳。

人民代表,為人民發聲、為人民履職。兩會內外,習近平恪守著執政為民的信念,始終把“人民”二字放在心上,代表著人民的利益,為人民的利益鼓與呼。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這些年,習近平以行動兌現了他的諾言。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人民代表”習近平 人大 閉幕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亚州无线码二区 |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91 | 亚洲精选品质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