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圖說 圖說
代表委員:推進醫養結合需破解三方面問題
2020年失獨和空巢老人將達1.18億人
【代表委員如是說】推進醫養結合需破解三方面問題
“讓老年人特別是獨居和空巢老人安享晚年,必須兼顧他們的養老需求和醫療需求,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等服務。”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委員日前對記者說。
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預計到2020年,我國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步入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會不同程度退化,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疾病。在養老院生活的老年人得了輕微疾病后,專門去醫院診治很不方便。這就要求養老院配備一定的醫務人員,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醫療服務。
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張喆人委員在調研時發現,大多數養老機構仍不能提供基本醫療、健康管理、心理照護等服務,很多養老機構沒有基本的醫護設施和一般的醫護人員。
民盟內蒙古自治區主委董恒宇委員認為,推進醫養結合,首先應盡快明確民政、衛生、社保部門在醫養結合中的職責分工。“成立醫療機構需要衛生部門審批,成立養老機構需要民政部門審批,如果設立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應該怎么審批?”熊思東委員告訴記者,除了明確監管職責外,也要適當降低審批門檻。
在人才隊伍建設上,不同于醫院,養老機構應該向老年人提供“可及性”的醫療服務。熊思東委員認為,養老機構的醫務人員不一定要有非常高的專業水平,但專業醫學知識覆蓋面要廣,掌握全科醫學技術,樣樣都懂一些,能提供測體溫、量血壓、聽心臟以及注射等基本醫療服務,并診治老年人常見的小病小癥。
《規劃》提出,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建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與合作醫院間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實現養老和醫保的有效銜接,是推進醫養結合的關鍵環節。
董恒宇委員建議,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將醫養結合機構的醫療主體納入醫保定點和統籌,執行醫療物價,提高報銷比例,允許設立一些特許收費項目,形成差異化的醫養結合服務層次,滿足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
老人常年在養老機構生活,享受相應的醫療服務,但又不同于在醫療機構住院。“按照醫保政策,住院和門診的報銷程序不同,養老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到底是門診還是住院?”熊思東委員說。
熊思東委員建議,要解決這些具體問題,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后,還要合理確定報銷范圍、改進報銷方法,盡可能方便老年人。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委員 養老 醫養 結合 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