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民生政策當彰顯價值關懷
一個公共政策能不能帶來獲得感,不僅要看當前可不可以給群眾帶來切實利益,也要看它和群眾心目中的好日子是不是朝著同一個方向
日前的一份兩會熱門問題調查顯示,關注度最高的5個關鍵詞,4個與民生有關,分別是“社會保障”“醫療改革”“就業和收入”“教育公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迅速引起刷屏的熱詞,大到脫貧攻堅、藍天保衛戰,小到提速降費、全域旅游,也集中在民生領域。工資漲一點,霧霾天少一點,交通順暢一點……群眾的這些利益關切,寄托著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的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生政策能不能讓民心滿意,關鍵看獲得感有多強。分析一下不難發現,群眾的獲得感來自兩個層面。一是政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讓人心生滿足感。另一個在價值層面,當政策目標與公眾期待相吻合,群眾也會因決策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而提升滿意度。
近年來,許多民生政策不僅注重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并且注重把人民群眾的價值預期作為重要政策目標考慮進來,令人眼前一亮。比如近日印發的《農村貧困住院患者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工作方案》,降低了農村困難群眾的醫療門檻,也回應了“救死扶傷乃醫者天職”的社會期待,更彰顯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價值關懷。其撫慰作用,無疑會超越具體的受益者而擴展至全社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久前征求意見的網絡餐飲管理辦法,直指“黑廚房”的安全隱患,但并未把“網上美食”一棍子打死,而是預留了成長空間。這樣的政策尺度,體現了對移動互聯時代人們新生活習慣的尊重。不久前,江西南昌啟動了兒童DNA數據庫建設,以預防拐賣兒童違法犯罪。這種回應社會呼聲的政策,也很解渴。
在利益格局復雜多樣的當下,政策考量應該是多方面的,群眾合理的期待不能忽視,現實條件的制約也不能輕視。量力而行,民生政策才能行穩致遠。只不過,判斷群眾的某種呼聲是否合理、相關政策有沒有可操作性,不能被現有利益格局所束縛,還應該把改革空間計算進來。比如,農村貧困患者“先診療,后付費”政策的落地,也并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除了協調醫保、民政、扶貧等部門,還要實行新的結算制度。可見,要有一股子闖勁兒,還要有一股子韌勁兒,群眾期盼的公共政策,才不會被那些可以改革也必須解決的問題捆住手腳。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條件一成熟,具備可行性,民生政策還是應該順應群眾呼聲,千方百計爭取早日出臺。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黨員干部有更多渠道和機會了解群眾訴求。從地方領導留言板、輿情監測,到不少政府部門、領導干部開設社交媒體賬號,民生政策的制定在頻繁互動中日益貼近群眾。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關注群眾的具體利益,還可以把政策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價值期待。兩方面都解渴了,才能更精準地發現并維護好公眾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凝聚更多社會共識。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政策 群眾 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