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全國政協委員李成貴:科學需要方腦殼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汪俞佳)
3月,萬物復蘇,草長鶯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顧不上感受春日的草木萌動。6日上午,俞正聲主席參加民盟、無黨派聯組討論會,他得到一個簡短的發言機會。會后,他依然有些“意猶未盡”,感覺沒說夠。
網絡圖片
“本世紀以來,日本已經有17個諾貝爾獎得主,而我國科學界只有一個,下一個出現還不知何時。”李成貴的遺憾和焦急,或許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使然。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路上,如何發揮我國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如何為他們提供適當寬松的科研環境?李成貴顯然有話說,“必須要尊重科學發展的自身邏輯和規律,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厚植創新文化,凈化創新環境。”
“比如現在的科研單位,就應以學術為中心,真正體現‘專家為本,成果為王’。”此前,國家出臺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去行政化。“但實際上進展甚緩。”李成貴希望,有關部門應加快部署實施,至少需開展試點工作,不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談到國家對科研立項、科技評獎和院士評選管理,李成貴坦言,規范化、嚴肅性程度雖有提升,但問題仍很多,潛規則依然暗流涌動。“在國外,很少有科學家為了課題立項和評獎而去給另外的科學家送禮,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意識。而在我國,一些科技人員申請課題或報獎后,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找到關系,搞定評委,雖然是極個別,但這種風氣要想辦法扭轉。”
現在,有關方面鼓勵科研人員創業,向企業流動。對此,李成貴持懷疑態度。科學家提供價值——政府和單位整合價值——企業放大價值,這是李成貴眼中比較符合科學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高效合理的價值鏈。“科學需要方腦殼,科研人員不是應該專心專注于研究嗎?這樣才能產出好的成果,至于成果轉化就讓市場去完成吧。”
其實,李成貴發愁的不止于此。既工作在科研一線又身兼數職的他跟很多科研領域的委員都有一個同樣的感受:科研時間無法保證。
李成貴做過了解,中國科協曾經做過一次調查問卷,結果發現,正高級科技人員僅有38%的時間用于直接科研。“這已經是10年前的事了,現在這個比例肯定又有下降,各種學習、檢查、考核、匯報、總結、無關科學的座談會等等,名目繁多,一個接一個。”作為院長,看到科研人員沒有辦法把時間和精力完全用在科研上,李成貴內心又著急又擔憂,徒嘆奈何。
科學本單純。
幾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聯組會上強調,要為廣大知識分子工作學習創造更好條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識分子干事創業的體制機制,遵循知識分子工作特點和規律,讓知識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職工作,把自己的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
李成貴感嘆:“總書記的話講到我心坎里,知識分子需要什么?其實并不多,給一點陽光,就會有很多燦爛。”
現在,李成貴還有一個心愿,希望以小環境帶動大環境,提高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讓我國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土壤再肥沃些。“我們做科研的不太會說話,希望你們媒體能盡點力多呼吁一下。”話說完,李成貴似乎松了口氣,眉頭舒展。
窗外,春光明媚,玉蘭花已開始綻放。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李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