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國家財政傾力民生:放水養魚降成本
習近平總書記說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這是一份審慎、專業的報告,體現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高培勇這樣評價今年的預算報告。
被稱作“國家賬本”的預算報告,事關國家“錢袋子”和民生福祉,備受代表委員的關注。今年的“國家賬本”,透露出了哪些新動向?本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采訪了專家。
該減的要減:
放水養魚降成本
“降成本,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當前實體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委員表示,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仍是大力實施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具體的減稅政策包括: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釋放更大減稅效應;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等。實行上述稅收政策,全年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
“著力降低企業成本,需要在完善已有減稅政策的基礎上,大力清除實體經濟運行中的各種隱性成本,特別是要清理不合理的收費項目,把企業的負擔真正降下來。”賈康認為。
具體的降費舉措包括: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35項,收費項目再減少一半以上;進一步清理規范經營服務性收費,適當降低“五險一金”有關繳費比例。實行上述降費政策,全年再減少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
該花的要花:
保障民生兜底線
“擴大支出規模,是積極財政政策的應有之義。”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今年的“國家賬本”在財力安排上,進一步向困難地區和基層傾斜,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增強財政對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
支出的重點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優先用于支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適度擴大有效需求,三是加大對基本民生保障和扶貧、農業、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投入。
扶貧方面,中央財政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861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增長30.3%,用于支持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
繼續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2017年,我國將繼續開展薄弱學校改造等工作,著力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將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實現“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醫療衛生方面,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均提高30元,分別達到每人每年450元和180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45元提高到50元。
此外,國家還將繼續增加階段性財力補助規模,統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等轉移支付,加大對資源能源型和財政困難地區支持力度,兜住保障基本民生的底線。
該省的要省:
節用裕民提效益
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既要大規模減稅降費,又要保障財政支出強度不減,那么錢從哪里來呢?
“2017年,我國財政赤字率仍保持在3%,沒有進一步增加,表示政府更加重視和有效防范財政風險。”高培勇說。
雖然赤字率與去年持平,但因為經濟總量擴大,今年赤字為23800億元,比2016年增加2000億元。2000億元的新增財力,為加大重點領域支出創造了條件。
“今年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把有限的財政資金花好用好,要著力優化支出結構,解決支出項目只減不增的固化格局。”劉尚希認為,必須從體制機制上打破部門固有利益格局,把好鋼用到刀刃上。
為提高支出的有效性和精準度,今年的“國家賬本”對績效不高的項目,減少了預算安排或不再安排。
盤活存量資金,把以前“沉睡”的資金喚醒,讓財政資金發揮出更大效用。盤活財政資金存量,主要是要把一些趴在賬上的沉淀結余資金用起來,更好地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還有不少錢是省出來的,壓縮一般性支出,節用裕民。2017年,財政將繼續減少政府部門“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騰出更多財力投入民生等領域。
中央部門帶頭過緊日子,大力調整和壓減中央本級一般性支出,主要包括:一是繼續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預算。壓減會議費、培訓費、宣傳費、咨詢費、軟課題經費和涉企補助等支出。二是按不低于5%的幅度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三是對政策目標已經實現的項目,不再安排預算;對實施環境發生變化的項目,重新核定預算。
同時,要求并指導地方財政做好壓減一般性支出等工作,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花錢。
編輯:楊嵐
關鍵詞:民生 支出 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