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弟弟患絕癥致信求助 哥哥"臨時出監"捐骨髓
一封求助信,連接起“高墻”內外的兩兄弟。
2017年1月,湖南省德山監獄收到一封在押收監人員家屬的信件。信中稱,自己罹患絕癥,經過配型,近親屬中,只有正在監獄服刑的弟弟楊旭(化名)符合。因此,希望監獄能夠“酌情”,使楊旭臨時出監捐髓。
德山監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當前,在法律法規和監獄服刑人員管理規范上,并無對服刑人員“出監捐髓”的具體規定。上述請求,此前在湖南也沒有先例。
當地檢察院和德山監獄經研討,“特事特辦”,成立專門的押解安全管理小組。2月27日,“臨時出監”捐髓成功實施。
親屬致信求助監獄管理部門
今年1月,一封信件送至德山監獄辦公室的案頭。
一名監獄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透露,信件來自服刑人員楊旭的親屬,以其親哥哥的名義出具。信中稱,其罹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目前生命垂危。
據了解,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發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綜合征,臨床以貧血、出血和感染為主要表現。目前的醫學技術,尚無法明確該病的確切病因。
江蘇省人民醫院血液科一名醫生表示,臨床中,這一疾病的治療,幾乎通過骨髓移植,替代和減少受損造血干細胞這一手段。
“現在我的生命已危在旦夕,請求司法機關救救我,批準弟弟為我捐獻骨髓。”上述監獄工作人員透露,在信中,楊旭的哥哥這樣寫道。他提出,通過骨髓配型,在全部近親屬中,只有楊旭與自己的造血干細胞相符,匹配移植的成功率最高,是最佳的骨髓源。希望監獄管理部門能酌情考慮,讓弟弟臨時離開監獄,為自己進行骨髓捐獻。
“出監救兄”后改造也更為積極
這封信,讓德山監獄陷入兩難境地。
前述工作人員介紹,服刑人員出監為親屬捐髓,目前在法律和監獄管理規范上仍是空白。而在此前,湖南省內也并無先例。
經監獄方核實,信中所述情況真實可靠。也就是說,如果不放楊旭“臨時出監”,則很大可能,其哥哥的生命無法得到挽救。
對此,德山監獄作出“特事特辦”的決定。在與常德市白洋堤地區檢察院駐獄檢察官探討后,據楊旭哥哥的病情和手術時間,制定了進行骨髓捐獻移植手術期間的安全管理方案。
白洋堤地區檢察院一名工作人員稱,獄方與檢察院成立專門的押解安全管理小組,對押解流程、看押模式、警械具配備、車輛安排、應急預案、押解記錄等提出具體要求。
例如,由于捐髓者往往需要“增肥”,為保證楊旭在捐髓準備期內的營養及健康,獄方制造條件,對其進行單獨看押,并開了“小灶”。此外,在將其送往醫院過程中,也安排專門的車輛進行周轉,確保全程安全。
2月27日,楊旭成功進行了骨髓移植。目前,其哥哥病情穩定。
前述德山監獄工作人員稱,這一人性化舉措使楊旭非常感動。自認“犯過錯誤”的他,出監救兄后,在日常改造中也越發積極。“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 焦點
1 在押人員臨時出監有什么程序?
需服刑者同意;監獄核實情況后向司法部報批,做好安保
作為被依法剝奪部分人身權利的群體,監獄在押人員捐獻骨髓,需要經過怎樣的程序?
江蘇省監獄管理局一名資深法警透露,在押人員被剝奪人身自由,但其仍然擁有健康權,無論基于何種目的,捐髓的首要前提是服刑人員本人同意。
上述法警稱,類似事件中,需要家屬向當地司法部門提出正式的書面申請。司法部門與監獄管理部門對接,對申請中提及的情況進行核實。
“主要是核實一個‘必要性’的問題。”他表示,若在押服刑人員并非為骨髓配型的最佳選擇或第一選擇,則這樣的申請極有可能無法通過。
新京報記者獲悉,完成核實過程后,監獄管理部門的獄政科需向司法部報批,并經過備案。隨后,監獄將著手“臨時出監”的安全保障工作。
“所有的工作需要在不影響履行法定職責、確保服刑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前述法警介紹,通常情況下,服刑者本人需要寫下承諾書,寫明對手術風險的認識,以及承諾不會趁機“越獄”,或者危害監獄秩序。與之相對的是,捐髓者的看押模式,日常起居等安排都需要做出相應調整。
南京龍潭監獄改造科一名負責人稱,在押人員捐髓,每一次赴醫院檢查,其警力安全保障壓力都很大,例如,陪同警力通常要達到12人次。此外,還需提供飲食照顧,以及無菌房間等。“從挽救生命的角度來講,捐髓是善舉,從履行刑罰職責角度而言,監獄是刑罰執行機關,不能不承擔更大的責任。”
2 判刑人員捐髓算“立功表現”嗎?
有一定風險性,可依據“舍己救人”記功;曾有人因此減刑
新京報記者檢索發現,2012年2月,江蘇沛縣楊屯鎮孟店村村民李洪夏,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2013年6月18日,李洪夏接受手術,向北京一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捐獻骨髓。同年,因被認定“有重大立功表現”,李洪夏刑期被減去2個月,并縮減緩刑考驗期限4個月。
在押人員捐髓被認定為“立功表現”,是否有法律依據?《監獄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在押人員在服刑期間,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的,根據監獄考核的結果,可以減刑。而在可認定為立功表現的情形中,即包括“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舍己救人”。
前述法警表示,關于“舍己救人”的定義,即指服刑人員本人不獲益的情況下,對保全他人生命財產做出貢獻。至于救助對象是不是親人或者朋友,在具體認定中,只有減刑程度的差異。
他表示,按照這樣的定義,由于捐獻骨髓具有一定風險性,因此能夠算是“舍己救人”。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各地監獄管理部門對于服刑人員“立功表現”的情形各自有規定,但大多有“對國家或社會有其他貢獻”這一表述。在實際操作中,部分監獄管理部門會依據這一規定,參考在押人員的獄中表現,給予捐髓者表揚、嘉獎、記功等待遇。
■ 新聞鏈接
服刑弟弟“出獄捐髓”5警察陪同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去年在山東,也發生過一起服刑人員出監捐髓的案例。在將服刑人員仝某從山東送至北京實施手術的過程中,當地獄方派遣5名民警全程陪同。
2015年底,山東省運河監獄接到仝某家人求助電話稱,仝某的三哥被確診為急性白血病,亟須進行骨髓移植,但全家配型均不成功,唯一的希望就是在監獄服刑的弟弟。
2016年1月,山東省監獄管理局向司法部報批備案同意,由運河監獄派員押解仝某到解放軍304醫院進行骨髓移植。1月13日,一行六人登上去往北京的高鐵。五名警察著便服出行,并特意用衣服把仝某手銬遮掩起來,不露痕跡。
1月18日,仝某進入手術室,開始進行骨髓造血干細胞采集,院方允許一名警察進入監管。次日上午8時,醫院使用采集器進行外周血采集,歷時近四個小時,造血干細胞捐獻正式結束。
編輯:秦云
關鍵詞:弟弟患絕癥 哥哥 臨時出監捐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