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戴曉鳳:“去杠桿”期盼金融制度供給側改革
戴曉鳳委員:“去杠桿”期盼金融制度供給側改革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高新國)去杠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目標之一,旨在降低經濟對杠桿的依賴性,降低全社會融資結構中對債務融資的依賴程度。戴曉鳳委員認為,一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制度設計始終以商業銀行為中心,金融改革沒能改變銀行業在整個融資體系中的絕對優勢。在銀行體系外存在一個龐大的非銀行金融業,以放貸為主的機構占了很大比重。造成整個社會融資結構中的間接融資占據了主導地位,使得社會經濟發展對信貸杠桿依賴度高,在地市一級,融資渠道單一,企業融資局限于銀行信貸與各類民間借貸,導致企業不是長期處于高負債經營狀況,就是陷入融資困境。另外,當前一些地方對去杠桿的認識存在偏差,沒能從源頭入手改革金融供給方式,高杠桿率是現有金融制度供給的結果。一些地方政府把去杠桿認知為化解金融機構不良資產風險與降低政府債務利息成本,采取的措施集中在對轄區內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以及政府債務的置換。戴曉鳳表示,這種做法不能改變地方經濟中杠桿率居高不下的狀況。
戴曉鳳說去杠桿確實存在許多現實難題。一、地方融資渠道過于集中在債務融資,缺乏其他融資交易平臺支撐與補充,相關的政策法律也沒有跟進支持。二、地方經濟主體主要由民營企業組成,很多民營企業長期處于高負債、短期債務融通性資金用于長期性資本運營狀況,一旦進入經濟低迷期,其債務鏈猶如繃緊的發條,稍擰即斷。三、融資體制到地區一級平臺,政府很難參與調控,許多政策難以實施,難有效果。造成地方政府只能就地方性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政府債務問題做文章。
要實現去杠桿的目標,戴曉鳳建議要從源頭解決問題,通過改革金融供給方式,建立全國性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推進地方性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為企業打通資本通道。要制定國家新金融發展戰略,從根本上改革目前以銀行為中心、以債務融資為主的金融結構,要對銀行業的經營模式進行改革,允許金融業間的并購重組,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金融 融資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