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原副部長牛盾: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豐富中國百姓餐桌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 崔呂萍) 農業供給側改革是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也是今年三農工作的一個重點和方向。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原副部長牛盾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從大處著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關鍵在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的優化。而聚焦這項改革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讓百姓從一日三餐中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原副部長牛盾 網絡圖片
在牛盾看來,當前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有著特定背景。“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當時我國農產品較為匱乏,無法滿足城鄉居民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過政策設計和安排,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積極性,讓百姓吃飽、增強人民體質。”
時至今日,伴隨著農村改革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取“吃飽飯”而代之的,是如何讓百姓“吃好飯”、吃出健康和文化。要實現這一目標,牛盾認為,關鍵一點是要根據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要加快提升農產品質量,使其能夠滿足城鄉居民、特別是中產階層對更高標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農產品的安全性和供給的時效性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具體來說,牛盾認為,關鍵要讓農民轉變思路。“要通過宣傳、教育和培訓,讓新時期的農民了解到,市場對缺乏口感和營養價值的‘大路貨’已經不感興趣了;使其明白,農產品不是只要種出來就行。這里既要突出科學技術的創新性,加快培育新產品,也要強調農民的服務意識。要通過創新種養試點,讓農民認可這些觀念,并且了解,只有改進農業產業結構,才能從土地上賺更多的錢。”
當然,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還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牛盾認為,其中應強調農業貸款、補貼和其他金融服務的持續“給力”。“同時還要看到,農業是經濟再生產和生命再生產交織的領域,它不僅僅承擔市場風險,還承擔自然風險。因此,要給農業發展營造一個適合的環境。有這樣一種規律,即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其對農業的支持、反哺力度越高。我們也應建立起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社會化體系,并加大對農業的財力投入。”
伴隨著中國中產階層人群的增加,當前,世界各國優質農產品都在緊盯中國市場。對此,牛盾表示,這既是中國農業產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其實也是我們的機會。“我們不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解決所有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問題,不能包打天下。因此,也要在不斷推陳出新、提升農產品質量、讓百姓對吃到自己國家優質農產品感到安心的同時,調配全球資源,豐富中國百姓餐桌。”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 農業部原副部長 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