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萬眾一心在中國道路上闊步前進
原標題:萬眾一心在中國道路上闊步前進
【國際國內矚目中國兩會】
萬云飛渡,春雷滾滾,在大地回春的破土聲中,新一年的三月如期而至。
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還將召開黨的十九大。這一年注定不平凡,即將啟幕的全國兩會,就是精彩序章。
聚焦依法治國:治之端,興之始
法者,天下之準繩也。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潮中,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法制建設的最強音。
作為一名民法學研究者,最令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彭誠信振奮不已的,是即將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
“民法總則是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原則與理念基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一環。與民法通則相比,它有相對完善的民法規則,能夠反映出中國特有的民商事問題、當下的社會新問題以及新的法律理念,從而為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內在的產權依據與外在的制度保障。”彭誠信說。
多年以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張淑琴在教育立法的領域奔走呼號,今年也不例外。她說,學前教育領域的經費不足、教師缺編等問題依然存在,而“二孩”政策的實施,讓原本就存在的上公辦幼兒園難、上好幼兒園難的情況有加劇的趨勢,“希望通過立法,可以進一步明確學前教育的責任主體、辦學主體和投入主體,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責任,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在公辦幼兒園建設和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有效調控”。
有萬民矚目的法典,也有行業心系的細則。對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曹東義來說,2017年即將實施的中醫藥法就是全國兩會帶來的福音。
“中醫是中華民族原創的知識體系,它的形成、發展,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中醫學的體系里,又充分吸收了人文與醫學科技的成就,成為獨特的學術體系。”曹東義說,近代以來,中醫學出現了發展困局,這更需要我們為中醫藥的健康發展和復興建言發聲。
矚目人才戰略: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在凝心聚力、激流勇進、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人才是關鍵的一環。
“這兩年國家大力提倡‘雙創’,并取得了巨大成績,我也備受鼓舞。”從事了20多年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汪斌,深知科技成果轉化為效益的艱辛。
汪斌認為,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如何發掘更多人才,推動“雙創”進一步發展,必然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科技加速器是幫助科技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載體之一,如何補上人才的缺口,打好科技基礎,這是值得期待的話題”。
人才輩出的時代,既要有不拘一格的氣魄,也要有去粗存精的眼力。今年全國兩會,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就準備了“治理人才計劃亂象”“給予本土科技人才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等11份提案。
“很多問題是出在細節上的,調研的功夫就要花在平時。”不尚空談,王向朝希望兩會期間,所有人都能“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根基。而在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張建國委員看來,教育應該是多元化的,不能僅靠一個模子,來打造所有類型的人才,“藝術教育有自己的特點,跟知識文化教育并不完全一樣,譬如戲曲教育,它在管理模式、教學方法、師資來源上應有一套不同的體系”。
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這位京劇界的“老馬”最大的心愿,是為戲曲人才的培養多多“識途”。
關注理論創新:因時而變,隨事而制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洪流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黨領導全國人民攻堅克難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論導向。不因循,不拘泥,也不斷引領著嶄新的時代風潮。
說到對今年全國兩會的期待,河北省文史館館員、作家何香久委員用了兩個詞,一個是“綠色”,一個是“讀書”。全國很多地區持續的霧霾天氣,如一塊石頭壓在他的心頭,他為此積極參與相關調研,希望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緩解空氣污染。
“金山銀山”不僅深藏于綠水青山,也藏在書匣之中。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何香久愈加強調讀書的益處,倡導全民閱讀,“建立中華讀書節”,也成為他連續幾年的提案內容。而對于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而言,讀書更大的意義在于“文化強國”。
“中國文化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時刻,如何解決傳統文明的式微和當代人文精神的缺鈣,關乎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以及綜合國力的壯大。”多年以來,黃會林始終堅守文化自信的旗幟,她所創辦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也成為推動中國文明走向世界、化成天下的一塊招牌。
黃會林表示,期待今年的全國兩會能夠借力知識分子的云集與爭鳴,在文化傳承與交流的大道上,為民族文化復興建言獻策。
同樣致力于理論建設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他所在的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正把“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哲學理念創新”作為研究主題。今年全國兩會最讓他關心的話題,亦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在發展中遭遇到的問題,已不再囿于一國一時的局限,而具有世界性和時代性。”孫正聿說,新發展理念為解決這些問題和挑戰,提供了最“接地氣”的理論支撐。
(本報記者 魯博林 龔亮 王琎 葉樂峰 陳鵬)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萬眾一心在 中國道路 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