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學院書畫學院
重拾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美術思想
梁啟超曾說:“我雖不敢說趣味便是生活,但敢說沒趣便不成生活。”委實是精辟之論。梁啟超是“趣味主義”美術思想的提出者和引領者。梁啟超在1922年的一篇關于《美術與生活》的演講中,談到了“生活與趣味”和“美術與美”的關系問題。他認為,美和美術之來源,一定與趣味有關,而趣味則一定與生活有關。在梁啟超看來,“審美本能是我們?nèi)巳硕加械摹薄5杏X器官不常用或不會用,久而久之便會麻木。一個人麻木,便成了沒趣的人;一個民族麻木,便成了沒趣的民族。所以,梁啟超認為,美術的功用在于把這種麻木狀態(tài)恢復過來,令沒趣變?yōu)橛腥ぁA簡⒊f的美術之趣味,不是專針對美術家而言的,而是針對整個國民。因而培養(yǎng)美術之趣味,便是培養(yǎng)整個國民的美術興趣,更重要的是,要以美術的趣味功用,來恢復整個民族的麻木狀態(tài)。這是一種何等偉大的思想!
贈允之楷書軸 梁啟超 嘉定博物館藏
能于俗世生活中得大趣味者,一定具大境界大情懷。沒有趣味便不成生活,沒有生活便不成趣味,沒有生活和趣味便不成美術和美。一切美術之美,皆源于生活,一切生活之價值,皆由趣味而起。一切脫離了趣味的生活,是無價值的世俗生活,一切脫離了生活的趣味,是無價值的低級趣味。這是梁啟超趣味主義美術思想之精髓。梁啟超是一個將生活賦予了趣味精神并予以提煉的思想家,也是一個將趣味主義精神賦予美術的思想家。梁啟超的這一思想,對于晚近中國的美術史變遷與轉型,尤其是文人畫的現(xiàn)代改良,是一種巨大的影響。
晚近中國美術史上,舉凡大家作手,諸如任伯年、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陳半丁、豐子愷、弘一法師等,無不具趣味主義精神。趣味主義之生發(fā),于近世美術史可謂代有傳續(xù)。豐子愷受益于陳師曾和齊白石,齊白石受益于陳師曾,陳師受益于吳昌碩,吳昌碩則受益于任伯年。任伯年本是個身份極低的職業(yè)畫家,然而,早年販夫走卒的市井生活卻為他的繪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凡百俗事,皆是他人物取材的源泉,故此,任伯年筆下的人物,造型生動,神態(tài)各異,趣味橫生,充滿了生活情趣,既有對古代人物畫的繼承,更有對傳統(tǒng)文人畫的改造與突破,由此而成晚近人物畫及趣味主義美術之宗師。陳師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掘,一組《北京風俗圖》,開創(chuàng)了以市井生活入畫的近代美術的先河。陳師曾的這一美術實踐實際受益于梁啟超,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美術思想對陳師曾的北京風俗畫可謂影響甚巨,陳師曾筆下的老北京市井人物,各類販夫走卒,不唯惟妙惟肖,而且各具情趣,大俗而大雅,大雅而大俗,有生趣、諧趣、雅趣而無惡趣、俗趣、俚俗趣,陳師曾也因此而被梁啟超譽為“中國近代美術第一人”。而受陳師曾影響,齊白石和豐子愷則在趣味主義上進行了進一步的開掘,其筆下的老人都充滿了童趣,小孩都充滿了天真無邪的純真稚拙之趣,尤其是齊白石筆下的花鳥蟲魚自然萬物,都被賦予了人生與生活的趣味,與傳統(tǒng)美術中的儒家教化功能大異其趣,這是中國美術劃時代的進步。
然而,反觀今日,美術之趣味越來越匱乏。美術家越來越無趣,美術也越來越無趣。今日美術家理解的趣味,大多是有關吃喝玩樂的俗趣和惡趣,而非對生活體察和發(fā)現(xiàn)美研究美創(chuàng)造美之樂趣。無生活體察便無樂趣,無發(fā)現(xiàn)美、研究美、創(chuàng)造美之精神便無樂趣。今日美術家,大多已然缺失了生活體驗,缺失了捕捉人物神態(tài)、刻畫人物心理之能力,而只具簡單描摹之能事,動輒在宋元繪畫中尋找靈感。這本無可厚非,問題是,很多人不明白,趣味不是模仿來的,而是對生活的筆墨體悟,對美的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如果自己是個沒趣之人,不能發(fā)見生活之趣味,不能于俗世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研究美、創(chuàng)造美,便不能得美術之趣味。趣味這東西,是最不能假裝的,也是最不能模仿的。
(作者為青年批評家)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梁啟超 趣味主義 美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