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說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每一次國民經濟增長陷入下行后,都是由大力度、突破性的改革開放扭轉為上行的。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發展三步走的戰略,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那時,國外相當多的學者和政要認為,中國能把當時近10億人的吃飯問題解決,就很不容易了。鄧小平親自設計、決策和率領我們奮斗了近20年,他去世也20年了。
經過近40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到2016年,中國GDP從占世界1%的比例,上升到近12%,規模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從實際匯率70美元左右,提高到8250美元;貿易規模占全球比重從那時的可以忽略不計增長到全球第一位。國外學界稱之為世界經濟史上發展的奇跡。
改革開放:帶來“文革”后第一輪上行增長
回顧近四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都離不開鄧小平設計的改革開放道路。
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農產品不足,外匯稀缺,失業嚴峻,經濟困難,增長速度下行,1976年GDP增長率為-1.6%。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了經濟建設方面,農村撤銷了人民公社,實行了聯產承包制改革,可以辦一些集體工業;城鎮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可以搞一些計劃外生產,一部分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東部沿海地區建設經濟特區,出口創匯,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這實現了“文革”后的第一輪上行增長,1978到1988年國民經濟平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走出了困境。
南巡講話:釋放創業投資活力
1990年GDP增長率下降到4.1%,國民經濟發展再一次陷入低谷。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講發展是硬道理,明確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改革方向,確定多種所有制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于是,有了鼓勵個體和私營企業大發展,放開外資企業準入,浦東開放;推進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民間創業和投資的活力得到釋放,港澳臺和日韓新為主的資金和技術進入大陸,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結合,產業得到升級。1992年到1997年國民經濟又進入平均10%的高速增長階段。
堅持改革:走出亞洲金融危機陰影
20世紀90年代后期,遭遇亞洲金融危機,國企壞賬增多重組、冗員下崗分流,美國對中國在國際政治、外交和貿易等方面的摩擦也日益加重,經濟增長速度又進入一個下行時期,1998年GDP增長率下降到7.3%。
雖然1997年2月,小平同志去世了。但是,世紀之交,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道路的方向沒有變。
中國繼續解放思想,把握全球化的機遇,快速清理和修改成千上萬個規章法條,大力度地進行行政審批、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和秩序監管的改革,更大力度地對外開放,加入了WTO。
全球,特別是歐美資金和技術涌入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實現了又一輪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上行的發展階段,2007年時,GDP增長率最高達到14.2%。
歷史經驗說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每一次國民經濟增長陷入下行后,都是由大力度、突破性的改革開放扭轉為上行的。
深化改革:維持中高速增長優勢仍在
今天,我們又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和經濟主力人口收縮,以及國際經濟形勢動蕩等許多國內外復雜客觀原因導致的國民經濟下行。
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和2017年2月第32次深改組會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關于改革開放講話等精神,國內密集出臺和實施各個方面的體制改革,對外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格局,昭示著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更加深化各方面體制的改革,推動著更高層次的開放。
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的優勢、基礎和空間仍然雄厚和廣闊。
中國人睿智、創業勤勞、人力資本、創新能力、制造業基礎、交通體系、大國規模、最大市場等優勢仍在;財產權改革沒有到位,各方面的行政管制仍然存在,許多行業開放不足,增長動能新領域沒有拓展或拓展不夠,如果加以改革,會釋放活力和得到動能。
從一個學者的視角看,未來的改革開放,其基本的思路是:降低企業成本,實施與之有關的配套改革,以休養生息;選擇和進行突破性改革,以發力啟動國民經濟新一輪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進行創新、創業、生育體制改革,孕育顛覆性技術、保持民間活力、恢復人口元氣,支撐經濟增長速度,并再儲備2025和2036年兩次推動國民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動力;進行一些體系性改革,有進有退,有棄有爭,以盤活要素和資源,激發其活力,提高其配置效率;進行一些領域開放性改革,以開放教育、醫療服務業,拓展通用航空、未利用土地改造、生態環境資源等促進經濟增長的準入新領域,擴大民間社會事務領域;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為中心,部署和調整對外經濟開放戰略。
克服一切阻力,深化改革開放,一定會跨越發展面臨的各種陷阱,建設一個科技創新、經濟盈實、環境優美、風清氣正、人民富裕幸福、社會祥和的現代強國。
謹以此文,懷念在20世紀帶領中華民族走上現代化之路的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