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是什么逼迫年輕人逃回一線城市
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的口號最近變成了“逃回北上廣”。元宵佳節過后,不少返回小城市與家人團聚的青年選擇回到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繼續他們的打工生涯。是的,年輕人,你以為你可以瀟灑地逃離一線城市和一線城市帶來的壓力,但當你真的逃離一線城市回到殘破的故鄉以后,卻發現和一線城市一起消失于你的生活的,不單是大城市所施加給你的巨大壓力,也包括北上廣深帶給你的優質的人脈、機會、視野。為了不失去這些對個人而言極為重要的發展資源,年青人又不得不回到了讓他們歡喜也讓他們憂的一線城市。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國內城市GDP排名,經濟最強的上海市總GDP量達到26688億元,其余的一線城市也保持在大致相當的水準。而我們反觀,排不上一線城市的省會城市,例如鄭州、沈陽等等,其GDP量只有7000到8000億元,至于更小的地級市,其GDP量只能相當于北上廣等地的零頭。GDP的背后,意味著的是流入城市的投資和資金總量,也意味著就業崗位和工作機會。一線城市的總投資量是小城市的幾倍到十倍不等,相應地,其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是小城市的幾倍以上。年青人放棄機會更多的大城市回到機會更少的小城市,會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嗎?答案不言而喻。
此外,我們除了比較一線城市和小城市的工作總量和投資量,還應該了解一個影響年輕人就業選擇的因素,那就是不同類型的城市所提供的的工作種類差別甚大。一線城市基本上吸收了中國內地最好的服務業企業和就業崗位。從空間看,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基礎設施較好、人力資本充裕、產業體系完善,這些地區的核心城市實際上已經成為最具活力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中心,連接國家經濟體系的節點和門戶。在這些核心城市區域,第三產業實際上已是支撐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在民企500強的產業結構中,這些年第三產業占比不斷增大,擠壓一二產業的空間,第三產業資產規模占比超過五成。既然第三產業如今扎堆在一線城市,那么就業機會,毫無疑問會更多的出現在一線城市而不是小城市。
與此相對,在承載著重工業、低端制造業和農業的小城鎮,未來工作的種類會越來越低端化、單一化,這對于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普遍適合做一些“白領”類工作的大專院校畢業生來說,似乎并不合適。并且,這種低端單一的工作還將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被動“升級”而不得不面臨自動化、機器人生產等等新技術的挑戰。不難預計,在中國中小城鎮的相當一部分工作種類,在未來五年是否會存在都是一個問題。如此,逃出了北上廣的年輕人,會發現自己的處境并沒有變得更好。首先是可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其次,即使有工作但工作收入也會大不如前。
據統計,凈收入對于人口選擇就業地點有直接的影響。《人口研究》學刊最近的一篇文章表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平均凈收入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流動人口選擇北上廣作為流入地的概率就將會上升12.56%,而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比值每提高1%,流動人口選擇北上廣的概率就將會提高2.5倍,同時,北上廣地區的公共支出是其他地方的5倍左右,這也大大提高了流動人口流入北上廣的概率。除此以外,其他無法被計量化統計的因素也影響著就業人口選擇去往一線城市。那里有更好的教育機會,更國際化的視野,更符合現代理念的生活方式等等。
既然一線城市這么好,但為什么有相當多的就業主力和職場年輕人會希望逃離一線城市,而在現實中卻又不得不從家鄉逃回一線城市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線城市為就業者帶來的“發展紅利”,是否會比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如果答案為是,那么年輕人當然有理由繼續留在北上廣等地工作,等待屬于自己的機會。然而,如果現實情況是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經大大高于它能為外來就業者提供的收入和發展的機會,那么繼續留在一線城市打工便會成為一種痛苦和折磨。看不到未來的年輕人也自然會產生逃離的想法。今天的一線城市,還能讓年輕人支付得起自己的夢想嗎?
現實的情況是,在一線城市愈加看不到翻身機會的年輕人,回到小城市以后不僅沒有很好的工作機會,而且還看不到未來可能的“發展機會”。留在故鄉的小城鎮生活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你幾乎注定會和父輩們過一樣的生活,承受那種從一開始就望得到頭,每天柴米油鹽、混吃等死的命運。第二,對于選擇留在小城鎮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后代會越來越難以擺脫這種一代又一代相同的命運。社會階層的固化,資產收入越來越大于勞動收入的現實,似乎在警告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你這輩子無法在大城市立足,那么你的后代將來進入大城市立足的機會只會比你更渺茫。
殘酷的現實逼迫著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就像候鳥一樣,前段時間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隨著工作季的來臨又逃回了北上廣。在他們眼前的是回不去的家鄉,融不進的大城市,現實與理想的巨大鴻溝讓他們總是處于“逃亡”的途中。從進入社會工作的第一天起,這代人便注定要經歷一場在大城市和家鄉之間來回折騰、逃進逃出的漫長旅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城市 一線 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