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陳楚平:師說新語烹香茶
“幾天都不著家,總算消停一下;今日起個大早,立馬開始試茶。”一首打油詩,幾多試茶趣,植榕齋齋主陳楚平的朋友圈,幾乎每天這樣開始:從第一聲“早安”配圖中的茶餅,到一天結束時的“晚安”茶湯,他的生活記錄可以直接概括為“茶、茶、茶、茶……”
打油詩里試茶趣
“今日陽光明媚,沏壺正巖肉桂;靜心含英咀華,洗去一身疲憊。”這不,元宵佳節剛過,陳楚平又開始試茶了。今日易武“舊廟寨”,明日班章古樹曬青毛茶……他的微信朋友圈,更像個“試茶”小課堂,甚至成為了不少朋友學茶的必看“小灶”。不光有美文美圖,還有品茶的門道,打油詩后面總有專業的評語跟上:“干茶條索緊結有鋒苗,身骨重實,色澤淺褐綠油潤,白毫盡顯,香氣純正沉穩……”
“我其實是在給大家提個醒:要想把茶做好了,要想懂茶,自己必須要試。試茶的好與壞、價格的高與低、茶在倉儲過程中品質變化的過程……”陳楚平說,道理雖然簡單,但未諳此道的人,生活中依然屢見不鮮。
在北京馬連道茶葉一條街,就有一些人常帶著撿漏心理,企圖可以用便宜的價格搜羅到價值較高的好茶;在近些年普洱茶的收藏熱甚囂塵上,也不乏外行的投資人希望撈一杯羹。但他們只知其名,不知其味,容易上當受騙。“所以,茶,這樣一片樹葉,關鍵是自己喝才能懂。”
要試茶,茶越豐富越好。由于陳楚平主營普洱茶,普洱茶產區各個山頭的茶都必不可少。以易武茶為例,他集齊了云南勐臘縣易武鎮27個寨子里生產的茶,“我一直拜托一位合作多年的茶廠長進行搜集,今年剛剛湊齊,它們被我當做圖書館里的工具書,作為標準樣本,可以不斷對比茶之間的差異,讓自己更加專業。”
在陳楚平的茶桌旁,一面紫砂壺墻十分搶眼,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紫砂壺有20多把,一把紫砂壺泡一種茶。“人多的時候要試茶,這些壺都能用上,一把接一把,好不熱鬧。”如果這還不夠形象的話,看看他腳下那18升容量的胖墩墩的水桶,忙的時候,三四桶的“試茶”用水早已不在話下。
專業人做專業事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不僅見證了陳楚平的工作態度,也成為了他的人生信條。“客戶把要求提給我,他們放心,這就是對我專業最大的肯定。”
時光荏苒,這個“專業”已陪伴他走了近半輩子。在安徽農學院還未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之前,湖北小伙兒陳楚平成為了這里1980級的一名學生,主修機械制茶專業。“小時候家在農村,常看到大人們在田間勞作,特別辛苦,所以一心想著長大后能學上農機,給他們減輕負擔。”
當時專注學機械的他,并沒有意識到,專業后綴中的“茶”,反而在他日后生活中占據了更重的分量。“當時對茶沒概念,家中偶爾來客人時,大人說倒‘茶’,其實就是一杯白開水。最好的也不過是糖茶,就是在水里加一勺糖。”
大學的專業教育,徹底顛覆了陳楚平自小對茶的認識,并正式讓他與茶密不可分。
畢業后,在北京市茶葉加工廠的工作,更加深了他對茶葉的審評實踐,驗收、定價、拼配、指導生產,都是他分內的活兒。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他趕上市場浪潮下海經商,一家又一家主營茉莉花茶的門店遍地開花。“那時的馬連道只算是北京的郊區,都是廠房,我算是最早在北京馬連道茶葉一條街里扎根落腳,并做到現在的。”
在綠茶、茉莉花茶等當季產品的銷售中,陳楚平還在不斷探索。“我當時一直想做兩樣東西,一個是普洱茶、一個是紫砂壺。”在他看來,茶葉經營最大的風險是應季。“像綠茶這些產品,一般流傳著這樣的規矩,當年是寶,隔年是草。如果庫存沒有計算好,最后有積壓的話,很可能會損失慘重,有著極大的經營風險。”
在此基礎上,他看到了黑茶的商機:耐儲存,且越陳越香。當時普洱茶的收藏,主要被集中在香港。他輾轉在湖南等地,開始轉做黑茶貿易,心里卻一直對普洱茶念念不忘。終于,他在一次機緣中拜“普洱教父”白水清為師,正式開始了普洱茶的貿易銷售……
幾十余年的茶葉經營,也帶來了陳楚平對這種貿易往來的思考。
“為什么說,專業人做專業事。其實,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貿易,我們的專業行為更多地已關聯到了消費者的生活品質,這才是這種商業行為的意義所在。到現在,還有十幾二十年前喝茉莉花茶的老客戶在我這兒買茶,我不把它看作生意,而看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種被需要和被信任的感覺,給我
帶來一種莫大的快樂。”
堅持寫黑板的“陳老師”
在朋友圈是陳老師,在現實中,陳楚平更是一位站在三尺講臺上的茶老師。
早在最初來北京就職時,近20歲的他便走上了講臺。“當時公司很注重對員工的基礎培訓。全北京所有零售店的店長需要輪訓,我就給他們講課。”這樣一邊工作一邊當“老師”,一干就是近30年。從2000年開始,社會上茶葉的培訓機構需要培訓資質、評茶員、茶藝師,需要職業技能大綱進行系統培訓,陳楚平又被邀請開始了培訓機構的講課。“培訓工作一直沒有斷。”
一個小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的用心———他講課從來不用PPT。
“會發現用完PPT,學生的眼神比較茫然,他們不記筆記,最后都來拷U盤,可實際上,回去他們未必會看。”陳楚平的眼中透露著一種“了然”。
寫黑板則大大不同。“我能掌握學員們學習的進度,他在聽的時候也會記,并根據理解進行重點圈畫,我們之間的講與寫是同步的。上課時,師生之間也有交流,尤其是眼神的交流。如果學生看PPT,我也看PPT,還有什么交流呢?”
陳楚平教授的課是茶的基礎理論,在他看來,這些內容是根基,最重要。
“比如六大茶類要分六大茶類,為什么不是七大類,而偏偏是六大類,這和它本身的構造機能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核心基礎的東西弄清楚了,對茶的系統性才有認知。若是把零散的茶單獨地看,根本看不完。”
陳楚平形象地把這種教學類比為教音樂。“我教你唱一首歌,你只學會了這一首,其他的歌照樣不會。但如果我把樂理教了,你所有的歌都會唱了。我教的就是茶的樂理。很多人看茶最疑惑的是,不知道茶的品質特征在哪里,有的知道工藝,不知道設計的目的是什么,這都需要系統性的教學來梳理。”
“其實為什么把茶店名字叫植榕齋,也是因為作為培訓師,我愿意植樹育林,把自己在茶行業累積了幾十年的經驗,傳遞下去。”陳楚平如此介紹自己。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陳楚平 師說新語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