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首批試點11家企業可靈活發外債 官員:嚴防投資沖動
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 (記者李海霞)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利用境外資金發行外債,來降低融資成本。繼2016年運行一年后,國家發改委2月14日發布消息稱,近期已確定了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7家國有銀行,中國人壽、中國華融、中國信達等3家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華為公司共11家企業作為2017年度外債規模管理改革第一批試點企業。
2015年9月14日,發改委下發《關于推進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制管理改革的通知》(發改外資[2015]2044號),取消了企業發行外債的額度審批,改革創新了外債管理方式,實行備案登記制管理。通過企業發行外債的備案登記和信息報送,在宏觀上實現對借用外債規模的監督管理。
根據上述《通知》,外債一般是指境內企業及其控制的境外企業或分支機構向境外舉借的、以本幣或外幣計價、按約定還本付息的1年期以上債務工具,包括境外發行債券、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等。
此次2017年首批試點11家企業在年度外債規模內可靈活把握發債時機,自主選擇發債時間和發債批次,境內外統籌使用外債資金,降低借款成本,提高發債效果。
據統計,2016年,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21家企業獲準成為2016年度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企業。2016年1月,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人壽完成12億美元高級債券的發行,這是首只由境內主體直接到境外發行的美元債券,也是中國保險公司首度在境外資本市場發行高級債券。
對于企業發行外債為何由額度審批改為備案登記制度,發改委回應稱是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有效利用境外低成本資金,鼓勵資信狀況好、償債能力強的企業發行外債,募集資金根據實際需要自主在境內外使用,優先用于支持“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與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重大工程建設和重點領域投資。
據悉,境內企業海外發債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海外運營資本需要,另外一個是再融資的需求。
摩根大通債務資本市場部中國區主管謝桐曾表示,中國企業正在不斷加大在海外市場的投入,在海外市場直接進行融資能夠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所以對于有海外業務的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
有專家認為,金融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等戰略的積極性較高,在拓寬境外投融資渠道上存在一定訴求。在資金用途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這一試點的開展,給了相關企業更大的自主性,有助于提高企業境外發債的效果,降低融資成本。
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境內企業發行的美元債高達1271.4億美元,創下自2007年以來的第二高點,僅次于2014年1400.6億美元的高峰,同比增長20%。
上海國資委副主任胡宏偉卻指出,當前國有企業應關注境外投資中存在的“三高”和“三低”問題,一方面企業對境外并購“熱情高、眼光高、投入高”,但另一方面在“專業能力、前期準備、后期管理”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企業集團應重視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嚴防投資沖動,深入扎實做好基礎性工作;二是嚴格資金管理,合理控制杠桿水平,將境外資金納入集團資金集中管理范圍;三是嚴控各類風險,切實保障投資回報。企業在境外發債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匯率和利率風險。”胡宏偉建議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企業 外債 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