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發展與國情相適應的民主政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法治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發展民主政治要適應本國國情,能解決實際問題。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積極發展和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積極穩妥推進,與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及基本政治理念相適應,體現了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使命擔當。
發展與國情相適應的民主政治,需要在維護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一種民主制度如果不能回應一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政治參與的需求,同時適應國家治理的需要,就不能有效運行。
如今,西方主流的民主理論是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的混合體,其對民主質量的評價標準是圍繞自由競爭選舉的相關理念設定的。而在實踐中,非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與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之間存在差異。如果按照西方民主理論,很多非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就會被貶為“非自由民主”。這實際上否定了非西方國家追求符合本國國情的民主政治的嘗試和努力。
如果撇開西方學者基于自由競爭選舉對民主政治的狹隘定義,我們就可以發現,現代民主政治的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既有選舉民主,又有協商民主。選舉民主是指通過一定范圍的選民投票,從符合條件的候選人中選出有一定任期的領導人或政府官員。協商民主則是指社會組織或利益群體在政府職能部門決策過程中共同參與、公民對政府日常運作表達意見,其功能是解決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在決策過程中的利益協調問題。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既有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民主權利,又有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關注的問題取得一致意見。可見,這兩種民主形式在我國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
當今中國應循序漸進地推動社會有序政治參與。通過依法選舉讓人民代表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選舉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讓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管理也十分重要。拓寬制度化的公民參與渠道,促進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方面我們已經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政策法規制定中的聽證會制度、主要領導和職能部門官員接待上訪制度、基層人大代表定期接待選民制度、政務公開和民主懇談等,但這些制度安排還有很大完善空間。應在法治建設的整體框架下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和責任,結合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建設,不斷增強政府對群眾參與訴求的回應。
在政府決策過程中,也應逐步完善和細化協商民主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要“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應將政治協商納入政府決策程序,在政策制定中加強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等。注重吸收不同利益團體參與協商,增強利益團體與政府決策部門的經常性互動,使政治協商在協調社會利益和落實民意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民主政治 民主 發展 協商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