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民進會員:推進職業教育轉型升級的幾點建議

2017年02月09日 15:54 | 作者:張鑫 | 來源:民建中央網站
分享到: 

根據教育部《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全國有職業技術培訓機構14.9萬所,2013年全國接受各種非學歷高等教育的學生678.6萬人次,接受各種非學歷中等教育的學生達4914.7萬人次,我國整個教育培訓市場規模達1.2萬億。僅在線教育一個板塊2015年市場規模就已達到1600多億,按平均增速40%來推算,2016年可達到2260億元。

但從教育培訓體系來看,總體上來說供給側是缺失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育思維模式僵化;教師隊伍與社會發展的脫節;社會需求與教育培訓機構的供給嚴重脫節;職業教育的長期邊緣化。

為此,建議:

一、 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打造樞紐型開放平臺。

1、 以行政主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為載體,打造樞紐型開放平臺,這是基于“互聯網+”的良性循環生態圈,一方面把社會培訓機構從傳統的辦學模式中脫離出來,不拘泥于幾間裝修規范的教室,另一方面甚至不需要再獨立建設網站、在線教育平臺,最大限度地減少技術開發和人員成本的支出,支持教育內容創業者,支持教育方式的創新者,讓為師者樂教,讓求知者樂學。

2、 推進社會培訓機構開展職業角色教育設計。大部分在職在崗學員對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需求和崗位的對接有強烈的渴望,基于職業角色的教學設計使得課程具有職業性特點,課程設計盡可能來源于實際工作崗位對知識能力的需求,每個工作情境或工作任務都來源于生產實際。通過對職業角色的模擬訓練,學員到實際崗位以后就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達到觸類旁通、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目的。并且,根據教學對象、教學活動、空間的不同或變化,不斷更新、變化教學設計,從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狀態。

3、 融合互聯互通的優勢,集合大數據應用、語音識別、人像識別、三維模擬、VR等互聯網技術,開發“微課”資源,破除“在線教育就是課堂常規教育平移到互聯網上”簡單認識,把互聯網中碎片化、分散化、低效化的知識,利用系統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手段將職業教育立體、簡潔地傳授給學員,這不僅是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國際化的趨勢,也終將是社會培訓機構轉型升級、取代傳統學校教育而成為主流的必然選擇。

二、 創新“互聯網–”的做法,夯實職業教育培訓的基礎。

1、 做好示范性培訓基地的建設。以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為契機,梳理和整合區域內的核心功能發展資源,建設、完善示范性培訓基地,如安全生產、精密儀器等,一是減少同行業、相近企業之間的重復性建設投資,二是為打造集示范教學、職業培訓、參觀旅游、拓展教育、展覽展示、創新創業指導等具有綜合功能的海綿化培訓基地,從而提高基地的營收能力、延展能力。

雖然建筑業是北京非核心功能的疏解產業,但只要北京地區有工程建設,建筑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包括入職培訓、繼續教育培訓、職業功能升級培訓、安全生產培訓、再就業培訓等一系列措施就要作為配套工作存續。在落實建設部、市建委在2014年提出的“建設專業化培訓基地,提升建筑業轉型升級”政策時,才認識到十幾年來北京地區建筑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培訓一直停留在理論培訓、考試取證的層面上,模擬訓練主要找建筑工地打游擊,諾大的北京竟然沒有一處標準化的建筑業示范培訓基地。

2、 推進社區教育工作與社會培訓機構協同發展。社區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在2016年7月21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已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這將是職業教育細分化、終身化、普惠化的重要推手,但是社區教育的專業化、品質化、信息化建設工作,在指導人員、資金支持、培訓內容等因素的制約下,有吸引力地高效運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達不到的,而與社會培訓機構協同發展,充分利用社會培訓機構的師資、平臺、專業化培訓課程,推動社區教育的運轉,將會起到多贏、互補、共生的協同發展的局面。

3、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個性化、專業化教育的起點。

服務于核心功能的推進,引導社會消費資源的開發,社會培訓機構只有與區域內的經濟工作、社會服務同步發展,因地制宜,才能體現出強有力的生存能力。不是只有跨區域辦學才能做大,也不是多元化發展才能做強,與社區教育工作相結合是因地制宜,參與并完成政府購買服務是因地制宜,為企業定制從業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是因地制宜,做好本地區高校、中職學生的入職教育是因地制宜,對轉移或行業過剩從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服務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人口疏解工作也是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不是“一對一”教學方法,也不是“小班授課”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以人為本,這要解決“生存”和“生活”的兩個方面的命題——要“生存”就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開發個體的技術潛能,引導并體現出其一技之專長;要“生活”得踏實就要明白個體存在的價值,離不開人文修養的輔助指導,這是我們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工作缺失的重要環節,導致“以工作為苦”的浮躁思想廣泛存在。社會培訓機構專注于個性化職業教育,就要從因材施教入手,做好“務實”與“務虛”兩方面的工作,解決好“深度”和“溫度”兩個層面的問題,這是社會化職業教育精細化分工的需要,也是社會培訓機構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

三、 放下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為社會培訓機構松綁。

1、 正名。2016年3月1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將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正名,從而確認其專業化、國際化的“社會服務機構”的身份,這將使學校的功能定位“名正言順”,少了歧視性色彩。

2、 確定公益屬性。社會培訓機構的“非營利性”性質已很難適應社會服務機構的現代化發展,這一屬性導致學校不能申請貸款、不能抵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壯大。任何一個機構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政策的指導、金融資金的支持,成長不起來的社會培訓機構也無法承載社會服務的功能。界定有利于社會組織發展的“公益”屬性而非“非營利性”的表述,對公益業務和營利性業務區分審計,有利于社會培訓機構的轉型升級。

3、 修正注冊條件。(1)學校名稱去區域化限制,有利于社會培訓機構品牌的塑造;(2)辦學范圍的區域限制規定還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現在已無實際意義,連朝陽區都走不出去,又怎么能融入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反之要大力鼓勵走出去,在更大范圍內辦學;(3)辦學條件之一是需要300-500平方米的辦學、辦公面積,這對社會培訓機構是一個嚴重的束縛。一是與互聯網時代的教學模式背道而馳,二是高昂的房價、租金已成為社會培訓機構沉重的包袱,且一般在周末進行面授課的情況也導致了教室的大量閑置,三是有關“禁止公辦學校出租房屋”的規定給社會培訓機構關上了一扇合作發展之窗。

四、 引導“做強”而非“做大”,鼓勵聯盟化抱團發展。

1、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參與,企業參與的不積極、不主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社會培訓機構要主動出擊,積極尋求與企業的長期戰略合作,一方面可以把優秀的企業文化植入到職業培訓之中,培訓企業忠實的員工,另一方面也是引導學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優秀職業精神的需要。

2、 希望在主管部門的引導下設立“共創教學生態空間”,共建培訓教室,與企業、高校、社區協同發展,形成教育聯盟,在減少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鼓勵社會服務機構輕裝上陣、專注于專業化、公益化的職業教育發展。

3、 引導有實力、有水平的優秀的社會培訓機構向更高層次的職業培訓學院、職業教育集團轉型升級。

(作者系民建會員、朝陽區政協委員、北京市無限培訓學校校長)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進 職業教育 轉型升級 培訓 機構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欧美在线播放 | 日韩少妇熟女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影视 | 日本精品视频区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青青 |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