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看《中國詩詞大會》如何喚醒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
新春伊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強勢回歸,連續十集熱播,為新春佳節奉上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國詩詞大會》已累計吸引2.75億觀眾收看,節目話題總閱讀量1億多人次,一舉沖入全國上星收視排名第三位和新浪話題榜單前三名。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武亦姝在比賽中。光明圖片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彭敏在比賽中。光明圖片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張淼淼在比賽中。光明圖片
詩意盎然報春來
秉承“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入選節目的詩詞從中國詩歌的緣起《詩經》開始,包括了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一直延續到當代的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了一部中國文學史。
古人云:詩言志、歌永言。“一部中國詩歌史既是中華文明在語言文字上的濃縮精華,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風貌的展示。”總導演顏芳介紹了節目中詩詞的選擇: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純真質樸,到“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上下求索;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雄心壯志,到“心遠地自偏”的隱士風流;從“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纏綿。千百年來,中國人就是從這些意味無窮的詩詞中得到滋養。而毛澤東在各個時期所創作的十幾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以各種題型出現在節目中,引發了觀眾的極大共鳴。
王立群、康震、蒙曼、酈波四位嘉賓的精彩點評,將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觀眾對詩詞名句的接受門檻,增厚了節目中詩詞、詩人和歷史的文化厚度,不著痕跡地實現了“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時代內涵,培育新時代下的新文化”的核心立意。從節目中,人們了解了“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藍”并不是藍色,而是“藍草”;“云夢澤”是由“云澤”和“夢澤”組合而成;而詩中的許多“看”字,不讀第四聲應讀第一聲。這些知識,讓參與者和觀眾受益匪淺。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曾任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裁判的張伯江認為,詩詞以最凝練的語言和優美的韻律,把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內化為我們的心靈認知,又外化為口耳間的美妙流傳。“詩詞的藝術之美千百年來綿延不息,為什么在21世紀的今天煥發了新的活力,走出學者的書齋,成為千萬市民新春佳節共同樂享的盛事呢?我想這不是文化熱點的簡單輪回,它是實實在在喚醒了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體現了我們民族內心的美好情懷和高遠志趣。”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中國詩詞大會》帶著深埋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國人耳熟能詳、打動人心的詩詞,在帶領全國電視觀眾重溫中華經典詩詞的同時,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溝通古今、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遠在加拿大的93歲學者葉嘉瑩先生興奮地說:“《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如此熱烈的反響,使我更加堅信:中國的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消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
16歲的復旦附中學生武亦姝近日成了網紅,她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憑借2000首詩詞儲備的實力和淡定氣魄,一舉奪魁。網友紛紛為她的才情所折服,感嘆她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在詩詞的比拼中,輸贏并不是最大的看點,最打動人的,還是選手身上的故事。《中國詩詞大會》的百名選手,雖然有很多詩詞達人,如工科博士陳更,大學生李宜幸,初中生姜聞頁、侯尤雯等,但更多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普通人。他們不分年齡、民族、學歷與職業,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還有在中國學習、工作的外國人。他們共同擁有熱愛詩詞的心,并且飽受詩詞的藝術滋養,從而在現實中展現自己的詩意人生。
選手王軼隆在比賽現場得知母親病情加重要進行手術時,毅然決定放棄比賽回家陪伴母親。而從詩詞中獲得力量與癌癥抗爭的普通農民白茹云,更是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靜激動地說,正是他們的言行踐行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品格與修養,正是他們的取舍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與妙義。“我們誦讀千載以上的詩詞,為的不僅僅是能背會寫,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去體會那一顆顆詩心,與古人的生命情感發生碰撞,進而提升自己的修為。”
有網友發文贊嘆道:從百人團到選手,從嘉賓到主持人董卿,所有人都深刻地展現出了什么叫真正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春城無處不飛花
“春城無處不飛花”,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游戲“飛花令”,成為本季《中國詩詞大會》的最大亮點。在“一對一”對抗的“飛花令”環節,選手現場背誦含有“花”“云”“春”“月”“夜”“山”等字樣的詩詞。這是真正高手之間的對抗,不僅考察選手的詩詞儲備,更是臨場反應和心理素質的較量,因競賽感強、觀賞性高,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而節目創新性地將沙畫引入出題形式,將古詩的意境和情感表達得更直觀細膩,令人耳目一新。
張伯江認為《中國詩詞大會》吸取了以往一些同類文化節目的經驗,避免了因賽程刻板導致知識點走向冷僻的歧途,也沒有因為過度追求娛樂化而歪曲了文化現象的本義。
《中華詩詞》雜志執行主編、詩人高昌對此亦有同感,他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重心不是看誰背誦詩詞的數量多,也不是為了給詩詞界炒作幾個“快男超女”,而是讓更多的觀眾和選手共同重溫那些古典詩心的深情躍動和激情洶涌,讓大家分享詩人的襟抱、情懷和本真,讓大家的心靈世界變得更加清澈。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也引起了人們的思索。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飽讀詩書的人少了,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去提升文化素養的人少了。《中國詩詞大會》“圈粉”無數,恰恰說明了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愿意親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詩和遠方”。近些年,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都曾經引發如潮關注,充分說明了公眾對傳統文化有巨大需求。
中國古代即有“詩教”的說法。《禮記·經解》引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意思是經過《詩經》的學習與教育,對完美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其實,遠遠不只是《詩經》,整個中國古典詩詞都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寶庫。(記者 蘇麗萍)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 文化自信 詩詞 飛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