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遼寧半拉山墓地祭祀坑或改寫“古不墓祭”說

2017年02月09日 14:42 | 作者:記者畢玉才、劉勇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早在東漢時期,著名史學家蔡邕就在《獨斷》中提出:“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于墓側,漢因而不改。”這一說法日前受到了挑戰:日前入選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的遼寧朝陽紅山文化墓地,不僅發現了建筑址,而且在建筑址附近發現不少祭祀坑,為此專家傾向于認為該建筑為祭祀場所。如果此說成立,那就說明5000年前紅山先人就已經在墓地祭祀了。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尹杖子村大杖子組。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被發現,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朝陽市龍城區博物館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與以往紅山文化墓地不同的是,該墓地除了埋葬逝者,同時具有祭祀功能。墓地經過精心規劃,以石界墻為界,南部為墓葬區,北部為祭祀區。

考古人員清理出的78座墓葬,有15座為早期墓葬,未發現明顯分區;63座晚期墓葬,主要位于墓地南部。祭祀遺跡主要由祭壇、壇上建筑址及祭祀坑組成。祭壇位于冢體北部界墻內,是整個墓地的最高點,東西長13.8米、南北寬11.5米。祭祀坑共29座,早期15個,晚期14個,有圓形、長方形、橢圓形三種。

尤其令考古隊員興奮的是,他們首次在紅山文化積石冢上發現了建筑址,并有柱洞和礎石。在此之前,考古人員從來沒在紅山文化積石冢上發現過建筑遺跡。雖然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一地點的女神廟是建筑,但并未建在積石冢上。

據考古人員介紹:這些柱洞圍成一個長方形,南北長約6.5米、東西寬約4.4米,且分布極有規律,三排排列,兩兩相對,中間那對柱洞底部都有一塊大石頭,應為支撐建筑的柱礎石。考古人員在活動面上發現有大面積的草拌泥紅燒土塊,推測應是倒塌的建筑物堆積。

早在東漢時期就有“古不墓祭”之說,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通典》中也說,“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代,始起寢陵于墓側。漢因秦上陵皆有園寢,故稱寢陵。”著名考古學家、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組長郭大順告訴記者:“對于‘古不墓祭’之說,業內一直都有爭論,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就出土了疑似祭祀的建筑。如今,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又發現了建筑址,該建筑如果真是用來祭祀,那就把中國在墓地祭祀的傳統推進到了5000年前。”

紅山文化自1921年被發現,尤其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從中國古代建筑三臺的“鼻祖”,到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建筑布局、敬天法祖的傳統、“唯玉為葬”的禮俗,以及高度發達的祭祀禮儀制度,無不給人一種強烈的暗示:遼西這塊紅土地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同樣是中華文明發軔的源頭。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遼寧半拉山墓地祭祀坑 古不墓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五丁香 | 五月天AV女优在线观看 | 在线人成日本视频 | 一本大道在线播放欧美 | 色婷亚洲五月hd免费在线观 |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