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大學畢業生“淪”為考研族:心生猶豫 怕“入錯行”
立春時節,乍暖還寒。眼看著人們陸續開啟節后“上班模式”,25歲的李卉仍慢條斯理地規劃著和家人的旅行。
“近期不打算找工作了,我還是選擇先休整自己。”同許多年輕人一樣,研究生畢業后,李卉成為“待業一族”。不同的是,畢業后的半年間,李卉并未急于就業,而是利用這段時間讀書與旅行,“在就業前,我更想在心態上有個轉換。”
近年來,在“就業難”的背景下,許多畢業生并不急于擇業,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考研或者創業考察。“畢業即工作”的擇業觀在內地漸“松綁”,“慢就業族”和“待定族”正興起。
與李卉不同,2015年大學畢業的王麗紅卻有著時不我待的急迫感。畢業初期她曾輾轉于各大招聘會,但激烈的競爭讓她一度心生猶豫,“找不到滿意的崗位,但更怕‘入錯行’。”無奈之下,王麗紅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單間,邊找工作邊準備研究生考試。
中國教育部日前發布數據稱,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將更為龐大。有學者認為,在“最難就業季”的峰值不斷被刷新之下,與其說“慢就業”是一種主動選擇,不如說是當前形勢驅使人們做出的被動選擇。
“比起盲目加入應聘大軍艱難求職,不如‘錯峰就業’。”王麗紅說,“慢就業”雖是無奈之舉,但暫時停下腳步,不僅能避開求職高峰,也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為人生發展做出思考與選擇。
事實上,“慢就業”在國外早已不是新興事物,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后、工作之前會選擇過“間隔年”,即不馬上升學或就業,而是游歷、參加志愿活動等,以增加閱歷,增長見識。
近年來,伴隨中國就業觀念的轉變,“慢就業”“間隔年”等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這一現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業群體中尤為普遍。
2014年大學畢業后,“90后”女孩仝童成為“北漂”。在兩年換了4份工作后,仝童于今年年初回到老家河北省石家莊市,“工作的挫折讓我一度感到迷茫。”仝童說,今年春節過后,她打算暫時留在家中休整一段時間,再考慮下一步的規劃。
國內大型求職網站“智聯招聘”日前發布的《大學生調查報告》中顯示,大學生群體對“理想雇主”的構成要素中,“尊重員工”超過“良好的收入前景”成為“理想雇主”的第一考察要素。此外,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則、被尊重等,也成為大學生更為看重的因素。
“大學生求職觀念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前的就業形勢。”河北省心理咨詢師協會常務理事李巍說,當下年輕人更多考慮的是未來規劃和就業質量,而“慢就業”能為他們提供緩沖期,讓他們能充分預計自己的工作狀態和生活軌跡。
但李巍強調,“慢就業”并非適合所有人。“拋開精神層面來看,‘慢就業’需要高昂的經濟和時間成本,是一種奢侈行為。”李巍認為,“慢就業”表面上是逆時代潮流的任性,本質上卻是對精神家園的渴望和追尋。但年輕人盲目出行或宅在家中,也可能使“慢就業”成為“啃老”的“遮羞布”(郝燁)
編輯:梁霄
關鍵詞:大學 畢業生 考研族 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