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郵票派“利是”
過年時節長輩向晚輩分發“壓歲錢”,是中華民族一項傳統的年俗習慣。拜年時,長輩將事先放進紅包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在我國粵港澳地區,壓歲錢稱作“利是”,放壓歲錢的紅包叫“利是封”,發紅包則為“派利是”。
“利是”,又稱“利事”或“利市”,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據有關資料介紹,利是起源于宋代,當時只在婚嫁場合使用。長輩們為了表達對新婚夫婦的祝福和獎勵,用紅紙包上錢作為賀禮送給他們。到了清末,利是才逐漸推廣到用于賀歲。人們用一大張紅紙裁成小方塊,然后把銅錢包在小塊紅紙里,封成“利是”。而第一代利是封則要到印刷技術廣為使用的清光緒末年才得以問世。
我國港澳特區和一些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地區及華人聚居的歐美國家,曾先后發行過與“利是”和“利是封”有關的郵票。值此新春佳節來臨之際,與讀者共賞方寸之間以不同形式展現的這一年俗傳統,既賞心悅目,又趣味盎然。
越南1975年1月26日發行的一套3枚《農歷新年》郵票中,有一枚描繪孩童向長者拜年的情景(圖1):長者給一對男女孩童發紅包,女孩雙手捧上糖果盒請老人品嘗,場面相當溫馨。澳門1994年4月6日推出的一套4枚《春節》郵票中的“逗利是”(圖3),再現了老人發紅包、女孩奉上糖果盒致謝的場景,與越南郵票有異曲同工之妙。“逗利是”是粵語說法,意為討要利是。
澳門1991年11月29日發行一套4枚《圣誕節/祝賀》郵票,其中一枚題為“春節”,以一名身著傳統中式服裝的男童燃放鞭炮為主圖,其左側身后有一個印有金色“吉”字的利是封。香港1999年1月31日推出的一套4枚兔年《賀年》郵票,圖案以中國民間繪畫形式描繪不同造型的白兔,并飾以中國傳統賀年物件,還首次使用刮擦式金色印墨,刮去印墨后,會出現各種新年吉祥賀詞。其中面值港幣1.3元的郵票里出現一個利是封,刮去金色印墨后可見“恭喜發財”字樣,象征好運和財富。
新加坡的華人在全國人口中占絕大多數,該國歷年發行的《新加坡的節日》系列郵票均有“中國新年”的內容,其中有3枚涉及“利是封”。1971年8月9日發行的一套4枚郵票之一,以一對身著傳統中式服裝的華人男女兒童為主圖(圖2),女孩左手拿著一個利是封,右手將一枚硬幣放入豬型儲錢罐,宣揚從小培養良好的儲蓄習慣。1998年10月7日推出的一套8枚郵票中,有一枚圖案描繪一名身著傳統中式服裝男孩正在拆閱收到的賀卡和禮物,其身旁有一個印著“吉祥”字樣的利是封。2008年2月29日面世的一套12枚郵票,其中一枚再現5名手持不同賀歲物件的華人男女兒童,可見最前排的一名男孩兩手各拿一個利是封。
泰國2015年2月9日發行一套2枚《中國新年》郵票,其中一枚直接以印有“福”字的利是封為主圖,并有8張1000泰銖的紙幣。英國2016年春節前夕發行的《猴年》個性化郵票中有一枚的副票圖案展示多個印有中文“福”字的利是封。
美國在2017年1月5日推出一枚《雞年》郵票,以印有金色中文吉祥語“恭喜發財”的利是封為主圖,利是封上還有一只色彩斑斕、氣宇軒昂的大公雞在“引吭高歌”。它站立在盛開的梅花枝頭,喜迎新春到來。利是封邊框由中國傳統的回形紋飾構成,充滿了喜氣洋洋的過年氣息。
圭亞那郵票則以迪士尼卡通角色演繹中國新年“派利是”場景為圖案,構圖詼諧而有趣,“萌”態十足。1997年1月2日發行一套《米奇與朋友們慶祝中國新年》郵票,其中一枚的票題中文為“逗利是”,英文是Receiving Red-Pocket Money,意為“收到裝有錢的紅包”,對西方人來說倒也淺顯易懂。票圖為米奇、米妮、唐老鴨、黛西、高菲、布魯托展示各自收到利是封的歡樂場景。1998年10月29日面世的《虎年》郵票中則有一枚描繪跳跳虎向小熊維尼派利是,充滿童真趣味。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郵票 利是 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