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文學要順應當下閱讀習慣
堅守傳統的作家,也應保持更開放的姿態,通過與讀者受眾交流來更好地把握時代精神,錘煉出真正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學精品
日前,某網2016年度影響力作家評選榜單揭曉,把莫言、余華、麥家、劉慈欣的得票數加起來,也遠遠比不上一位暢銷書作家,引來爭議紛紛,甚至有人感慨“文學也進入了看臉的年代”。
毋庸置疑,在這個新的媒介時代,快餐文學有巨大的市場。然而,迎合受眾的傾向、批判精神的匱乏,也使許多網絡作品在傳播量驚人的盛景中,呈現出底色淺薄、筆力有限的隱憂。但是,我們無須過慮,也沒必要用單一的維度評價包羅萬象的文學。
“文學即人學。”好的文學作品之所以特別,往往是揭示了人性中共同的東西。作家路遙寫《平凡的世界》時,長期在窯洞閉門創作,一寫就是6年,甚至很少見到太陽,“對自己很殘酷”,但寫出了在冷硬如鐵的現實里洋溢的詩意理想以及人性的溫暖。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現在還有多少作家能像路遙一樣,潛心創作真正有分量的好作品。
如果說當前的文學格局,一半是海水,代表單向傳播、靜水深流的傳統文學;另一半是火焰,代表互動頻繁、熱火朝天的網絡文學,那么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一條可以融通的路徑?這值得深思。網絡寫手一邊寫一邊發布,及時接收讀者反饋,并按照市場和受眾需要隨時調整方向,徹底顛覆了傳統出版模式,不再將創作成果單向“塞”給讀者,而是主動吸納讀者反饋。這對略顯“曲高和寡”的傳統文學而言,是否也是一種啟示?無論如何,把書寫得“形式活”“接地氣”,不會是一個減分項。
創新是文藝的活力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文藝創作提出希望,“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顯然,傳統文學也需要面對這個時代,學會與當代人的閱讀習慣共存。跨出這一步,既要有面向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傳播意識,也要有對現實生活的深切觀察,最好還無損于思想高度和精神內核。
對堅守傳統的作家而言,還是應保持更開放的姿態,學會通過與讀者受眾交流來更好地把握時代精神。只有對社會熱點多一點挖根究底,對作品形式多一點推陳出新,才能錘煉出真正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學精品。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與其爭議快餐文學與傳統文學孰是孰非,倒不如努力相互借鑒,共同進步。這才是當代作家應有的擔當。(歐陽錫龍)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文學 傳統 作家 閱讀 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