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從泰順廊橋到河南墓葬:2016文物防災減災一年觀

2017年01月16日 15:07 | 作者:侯衛東 | 來源:中國文物報
分享到: 

在過去的一年里,從國際到國內,我們不斷地看到各類突發的自然災害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這其中就包括了對文物古跡的破壞。2016年4月,日本九州地震,造成一些著名的古建筑倒塌受損,包括被譽為日本三大“樓門”的阿蘇神社“樓門”以及參拜殿完全倒塌,熊本城城臺出現崩塌。去年8月以來,意大利連遭三場地震,導致多處中世紀古城被毀,包括一些世界遺產。戰火紛飛的敘利亞及中東戰場,也接連看到珍貴文物古跡遭極端組織蓄意破壞的消息。這一切無疑表明文化遺產所面臨的風險并非遙不可及。



中國地域遼闊,文物古跡眾多,同時也是世界上災害頻發的地區之一,各類突發自然災害類型在中國都能找到蹤跡。每年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都會對文化遺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有鑒于此,專委會將本次年會學術交流的主題確定為互通遺產防災減災的資訊,了解各地區一年來自然災害發生的情況以及對遺產的客觀影響,當然也希望交流防災減災的心得,從而能夠較全面掌握文化遺產防災減災領域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進展。

回顧2016年中國大陸的自然災害,仍然以地域為特點呈現不同,根據國家民政部和減災委發布的信息,前三季度,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11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2次,發生次數為2011年以來同期最少。

前三季度共有6個臺風登陸我國大陸地區,登陸個數接近常年同期。其中,第1號臺風“尼伯特”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初臺,也是2011年以來登陸我國造成死亡失蹤人口最多的臺風;第14號臺風“莫蘭蒂”是今年前三季度登陸我國大陸最強的臺風。

2015-2016年度,國內造成文化遺產損失的重大災害,主要集中在南方,為暴雨、臺風等造成的洪水、泥石流等災害。去年5月至8月,湖北遭遇較強降雨,特別是7月份百年一遇的洪水,造成幾乎全省受害。強降水引發了大量的山洪、泥石流災害,以及中小河流洪水、城市洪澇災害。7月的持續強暴雨天氣,使湖北文物保護單位遭受嚴重損失。據湖北省代表介紹,全省總計有26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個市(縣)文物保護單位受損,直接經濟損失8700余萬元。

受損的文物古跡既有古遺址,如武漢盤龍城遺址部分已做的保護展示被毀,有傳統民居,也有近現代紀念建筑。破壞形式有浸泡、沖毀、倒塌、滲水等。

福建也是去年受災較重的省份,據來自福建的代表介紹,截至去年10月,登陸中國大陸的臺風8次,大部分經過福建沿海,其中尼伯特、莫蘭蒂、鲇魚等高等級臺風,對沿海造成巨大損失,7月的尼伯特造成100億元損失,9月的莫蘭蒂造成169億元損失,鲇魚在廈門登陸,直接損失102億元。

文化遺產受損情況:40處縣級以上文保單位受損,其中國保單位3處,遺址被淹沒,奇和洞舊址、古建筑群宏林措倒塌部分建筑物,部分遭遇大水浸泡坍塌。

鼓浪嶼為擬申報的世界遺產,環境遭受毀壞,90%樹木折斷,島上的傳統和紀念建筑大部分受損。福建省的其他區域,有龍津橋、東關橋等廊橋被沖毀。泉州文廟門被吹掉,建筑物瓦屋面大量受損。暴雨在該地區造成的地質災害,導致摩崖石刻多處塌方,危巖墜落。

浙江除年中同樣遭受洪水強降雨影響外,也是今年臺風的受害者之一,莫蘭蒂臺風深入內陸,造成泰順廊橋等三座廊橋被毀。這批文物古跡在一個半小時內,相繼被洪水沖毀,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盡管暴雨、臺風及導致的洪水和泥石流是上年度中國記憶深刻的自然災害,但并不是中國遭受的所有自然災害。由于并非所有災害發生地的代表都參加了本次會議,加之信息溝通和采集的渠道不完整,很多相關的信息沒有匯集過來。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多文化遺產在不同的地點受到不同類型的突發或持續災害的影響。

在突發的自然災害面前,人們顯然沒有束手待斃。

中國政府發布的“十二五”時期中國的減災行動一文中報道,十二五期間“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災害影響,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2011-2015 年,中國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 2800 個縣(市、區)不同程度遭受洪澇、干旱、風雹、地震、臺風、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影響。”

盡管我們面臨的自然災害局面依然嚴峻,但從國際到國內,防災減災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人們已經不能容許災害肆虐,通過各類行動,正在使災害導致的損失逐步得到控制和減小。防災減災的機制建設,人才應對能力的不斷提高,監測與預警機制的不斷完善,應急資金、物資保障也越來越充足,國家先后建立了地震、水文、地質、海洋、臺風、農業、森林、生態、國家突發事態等應急監測與預警機制,正在打造一個完善的災害防護網絡。

文物古跡在過去的一年里遭受到不同的災害,從事文物保護的機構和專業人員也在不斷地和災害進行抗爭,竭盡全力保護這些人類的精神財富。通過各自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積累了一些教訓和經驗。

各地在災害發生時或發生后大都采取了應對措施,如湖北洪水期間,保護人員采取各類圍堵措施,減少洪水浸泡。福建和浙江在幾次臺風災害期間努力搶救文物,保護現場。令人感動的是浙江溫州泰順的廊橋被沖垮后,沿岸群眾自發尋找沖毀的建筑構件,在倒塌后的幾天內幾乎找回了大部分的木構件。作為地域性的標志遺產,能夠得到周邊公眾的如此厚愛,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除了災害發生時和災后的搶救,從各位參加會議專家的發言中也能感受到,文化遺產的防災減災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并逐漸成為保護工作者思考的一個重要節點。陜西在前幾年曾遭受包括汶川地震影響、多年不遇的全省暴雨洪澇破壞后,在考慮對文物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均將防災減災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為了抗震,西安城樓的建設、大小雁塔的加固、西安鐘鼓樓、秦始皇兵馬俑的監測等工作,都加入了抗震試驗和研究,從中尋找減輕災害損失的手段。

湖北在洪災后思考古建筑的維修材料、工藝如何能夠應對大面積水淤積以及暴雨造成的屋面滲漏,也考慮如何在洪水到來時進行合理的封堵。

防災減災的一些基礎性研究也在進行,如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針對傳統村鎮,特別是一些山區地形狹窄的村落難以按照一般的防火規范進行防火設計和規劃的特點,通過“火災蔓延仿真模擬”實驗,較為真實地模擬火災發生后的情況,提前采取有針對性的區域防火措施,取代盲目的防火演習。西南交通大學文化遺產監測研究中心針對南方地區以及云貴川山區大型民居聚落易發火災,分析近期古村落遭受火災的實際情況,對造成災害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來自鄭州大學巖土文物保護團隊的代表,針對河南大量分布的墓葬的保護需求,介紹了“古墓防滲關鍵技術研究”。西安理工大學代表針對西安近期地鐵建設的實際情況,介紹了地鐵盾構工程震動對古建筑的影響分析。兩個大學的實驗和研究對將來巖土文物的防滲和抗震預防性保護都有借鑒意義。

來自四川的代表則重點介紹了汶川地震后續的一些災后古代建筑的保護維修和加固工作,很多方法和技術措施都為防災體系建設積累了經驗和數據。

除了國內文物保護與防災減災相關的工作介紹,繼2015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做了“中國政府援助尼泊爾震后文物搶救工程介紹”之后,會上陜西文物保護院和陜西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代表還介紹了中國援助緬甸蒲甘佛塔震后保護工程前期調查的情況。前些年,中國政府曾對2006年東南亞地震后的印度尼西亞普蘭班南寺廟群和波羅浮屠世界遺產地,以及意大利1990年的拉奎拉世界遺產地震后的情況做過調查,并制定了相關的援助計劃。在我國近年的一系列文化遺產災后搶救保護的現場,出現過許多國際文物保護的專家學者和機構的代表。這充分說明,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資源,文物保護沒有國界。

通過本次年會和學術交流,我們對文物保護行業一年來防災減災領域的工作進行了一次較為認真的回顧,應該看到,文化遺產的防災減災雖然取得一定的經驗和進展,但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需求來說,顯然還是很不夠的,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幾方面:

主動防控的意識不夠,大多情況下是被動防守,很少主動出擊。一些災害很難精確預計,但一些災害的預報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已具備相當的可靠性。一般來說,準確的地震災害較難預報,但一般的氣象災害則有較成熟的預報,如暴雨、臺風,其可能產生的次生災害也容易得到推測。那么,對于可以準確預計的和較難預報的災害,是否應該有不同的防災減災的措施。地震一般是中長期預警,管理者一般都存有僥幸心理,認為只要高等級的地震不在自己任上發生,就可以得過且過。比如古建筑瑰寶應縣木塔,目前仍沒有采取任何的抗震措施,甚至連防災的規劃都沒有。前些年曾經有過木塔抗震加固的設想,后來因為沒有人響應,不了了之。這座已近千年的木結構古塔能否扛得住下一次較強的地震?木塔的抗震預防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認為該區域近期不會有較強地震,另外一個是對這類珍貴木結構古建筑的加固從理念到技術到實施的程序,都還存在空擋,即使決定要加固,也不清楚到底應該怎么做。

對于另外一類災害——那些可以較為準確預報的災害,則是另外一種情況。暴雨、強降雨、洪水在當前較為完善的各行業防災機制下,很多情報是清晰的,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防控。古語道: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就是中國最早和最樸實的防災減災理念。很遺憾的是,我們這次看到的大多數還是災后的應對,災前的防護明顯不足。一般情況下,古建筑的高水位浸泡,屋頂滲漏,都會導致古建筑受到一定的損害,這在各類調查和研究中都有反映,因此盡量阻止大量的水長時間和大量匯集在古建筑中是大家的共識,要達到這個目的,應該說并不是很難。既可以有簡單和臨時的手段,也能尋找到較為復雜和長期發揮作用的方法。國際上已經有很多成熟的經驗。如東南亞很多地區每年都有水患,雨季洪澇,旱季干燥。災害即已成慣例,保護也可以成為習慣。對于遺產區域的保護,既有復雜的機械,也有簡易的人工措施,應時而動,既可保護文物古跡,又不會過度改變當地的環境特色。

近年中國多地都發生過洪澇災害,一般城市設防都采取堵疏結合的辦法,很多城市連年加高堤防,但這種方法不一定適合文物古跡的保護。我們應該研究部署與保護文物相適應的設施,在每年的災害季節做好準備,在災害造成損失前有所作為。

臺風的情況也一樣,一般臺風預報有一定的提前量,在臺風季節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并不難,難的是要做很多的基礎研究,對于文物古跡抵抗災害的能力進行科學的評估,制定合理適當的加固、防護措施,完全有可能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泰順廊橋就是很好的例子。歷史上廊橋曾經多次被洪水沖垮,廊橋沖毀和再造幾乎成為一種傳統。那么我們的問題是,維持這種傳統呢,還是找出廊橋沖毀的原因,防止再次被沖垮。這些都是災后留給人們的思考。

大自然之所以神奇,就是它有著完全不為人知的原始動力。只要地球在運轉,災害就不會停息。因此防災減災對人類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同樣。

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上升為國策,并成為新時期中華文化重塑的一個熱點。我們保護“人類的文明記憶和鄉愁”,且不要讓它隨意被沖走或者毀壞。

中國古跡遺址協會文化遺產防災減災專業委員會盡管成立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相關的工作開展的不多,也缺乏相關的經驗,聯系的區域還不夠廣泛,代表性還不夠,但我們愿意在國際ICOMOS-ICORP和上級協會的指導下,在當前遺產保護的洪流中貢獻自己的點滴之力。

編輯:陳佳

關鍵詞:從泰順廊橋 到河南墓葬 2016文物防災減災 一年觀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第六页 |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一道本国产不卡视频 | 亚洲女性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精品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