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王曉光: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
2016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法律要發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自內心信仰和崇敬憲法法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思想理論性、現實針對性和工作指導性都很強,為法治宣傳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全國范圍內的“七五”普法大幕已經拉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對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何為法律信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多次強調法律信仰問題。2014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2014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把“尊法”放在了第一位。這次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又強調法律信仰,足見對這一命題的高度重視。那么,何為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人們在內心深處對法律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包括認同、信服、尊崇、敬畏等因素,體現的是對法律自覺自愿地忠誠和尊重。具體看,法律信仰應主要有四個維度:一是認同法治社會是社會治理的一種理想目標,愿意在這個理想目標的引領下,為之努力奮斗;二是信服法治是現代社會最適宜的治理方式;三是尊崇憲法法律在一個社會中的至上權威和地位,頭腦中有憲法法律至上理念;四是敬畏法律規則,嚴格遵守法律規定,自覺服從法律判決。這四個方面在實際中是高度統一、不可分割的。
為何培育法律信仰
在當下中國語境下,培育法律信仰主要是基于法治建設中的現實問題,有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破解“孝公難題”的迫切需要。2000多年前,秦孝公勵精圖治,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有一天,秦孝公問商鞅:這些制定出來的法律,如何讓老百姓遵守呢?這一問被當代學者稱為“孝公難題”或“孝公之問”。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建成,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問題已由法律制定領域轉為法律實施領域。要解決“孝公難題”,讓“紙上的法”變成“現實的法”,治本之策、當務之急就是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只有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才能形成社會法治精神,進而促進法治國家的實現。一個社會沒有法律信仰,法治國家這個大廈就無從建起。
培養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我國受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影響,一些人權力意識根深蒂固,法律至上意識明顯不足,遇事首先不是找法而是找關系,信權不信法、信錢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的現象還比較嚴重。今天,法治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治理的主旋律,成為時代精神和公民意識的主要內容之一。一個沒有法律信仰的社會,很難稱得上是現代社會;一個沒有法律信仰的公民,很難稱得上是合格公民。培育以法律信仰為主要內容的公民意識,有利于祛除暴戾之氣,滌蕩不正之風,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凝聚社會共識的主要途徑。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我國現階段呈現思想多樣化、利益多元化、矛盾凸顯化的特點。規范、整合這個社會的最為理性的力量就是憲法法律,因為憲法法律體現的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全體人民意志。不管經濟收入多少、道德水準如何,也不管政治面貌、職業、性別、年齡,在憲法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必須一體遵守憲法法律。從一定意義上講,法律是社會的最大凝聚力,培育法治信仰的過程,就是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張中,尋求和擴大社會“最大公約數”的過程。
普法轉型升級的科學選擇。過去30年的普法使得全民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實踐證明,實行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給人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法治國家的偉大創舉和優勢所在,也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隨著法治實踐的深入發展,我們對普法規律的認識也在深化。讓人們了解法律知識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內心信仰和尊崇法律。在“七五”普法全面展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的偉大命題。這一命題讓法治直達人心,抓住了法治建設的本質。新形勢下的法治宣傳教育應當實現從注重普及法律知識向注重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信仰的轉變。
如何培育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作為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生發出來的對法律的情感和意識,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既是一個漫長的自然歷史過程,也是人們有意識地選擇和培育的過程。如何培育法律信仰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在全社會加強憲法宣傳教育,提高憲法意識。自2014年以來的連續三個國家憲法日,習近平總書記都作出重要指示。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決定了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首要任務是開展憲法教育;也決定了憲法教育在國家的各種教育中居于基礎性、主導性地位。必須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在一個法治國家,憲法是神圣的,決不能對憲法所規定的國體、政體等內容隨意詆毀、攻擊和違背。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既要宣傳憲法知識,更要弘揚憲法所蘊涵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權利義務相一致等基本法治精神,使之變成人們的法律信仰。
以領導干部為重點,發揮公職人員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方面的帶頭示范作用。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目前,領導干部重視法治的氛圍已經形成,法治素養不斷增強。但是,與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差距尚大。針對這種情況,“七五”普法規劃作了專門安排部署,把領導干部作為“七五”普法的重點對象。2016年,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司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提出了許多措施要求。目前,關鍵是抓好落實,促進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把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變成一種自覺、一種風尚、一種習慣,以此帶動全社會法律信仰的形成。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熏陶作用。在第三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設立“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對開展憲法宣傳教育、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推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具有重要意義。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依靠法治文化環境的熏陶和滋養,在潛移默化中讓法治精神入腦入心。因此,“七五”普法規劃特別強調把法治文化建設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法治文化與地方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融合發展;把法治元素納入城鄉建設規劃設計,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公共設施建設。
推動把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過程變成培育法律信仰的過程。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對于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思想理念、體制機制、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法律信仰有賴于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公眾的立法參與是立法正義價值的崇高體現和有效保障。擴大公眾的立法參與,既是一個體現人民當家作主、提高立法質量的過程,也是一個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將法律精神融入公眾思想觀念的過程。在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起草過程中,應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增強公眾對法律精神的理解和認知。其次,法律信仰還有賴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執法、司法機關應當用自己全部的執法司法活動宣傳教育人民群眾。針對網絡熱點問題和事件,組織執法司法人員和專家學者進行權威的法律解讀。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把充分說理、解疑釋惑貫穿于每一個案件辦理的全過程,弘揚法治精神。
作者:司法部法制宣傳司司長 王曉光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曉光 法律信仰